第3版:党政专刊

文水二中扶贫助困念好“准”字经

本报讯 文水县第二高级中学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按照县委部署,近几年来,校领导一班人多次深入驻村点下曲镇北齐村积极开展包村联户扶贫活动,派出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开展贫困户情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坚持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经过努力,使该村1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北齐村地处县境东南隅,全村1000余户3700多口人,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由于近些年集体经济不景气等诸多因素,产生了部分群众生活生产困难。驻村工作队对该村13户21人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详细登记基本信息及住房、饮水、外出打工、种植养殖业等情况,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进行调研,从实际出发分析致贫原因,并根据致贫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将政策、资金等向建卡贫困户倾斜。

2016年元旦期间,校党支部书记郭学忠亲自带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每户送去一袋面粉、一袋大米、一桶食油等进行慰问,并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扶贫情况,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当了解到村养老院处于困境,便积极联系民政部门,于当年4月份争取到资金8000余元,使养老院得以继续开办。学校还从现有的设施中挑出最好的办公桌椅、一台复印机、一台电脑、一台电视机,赠送给村党支部,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

该校驻村工作队深知“精准扶贫”要转变“等、要、靠”观念,扶贫必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与村民攀谈中得知,贫困户之所以致贫,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年老体弱、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大多是“贫”在不了解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上。老党员李德康今年80多岁,家中四口人靠种20多亩地为生。儿子儿媳正当壮年,种地不缺劳动力,缺的就是科学种田的技术。还有任秋玉,全家四口人均为男性,不会手艺,光靠9亩玉米地勉强度日,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挣扎在贫困线上。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必须让他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穷不在能力大小上,关键是穷在思想上。于是,驻村工作队把思维集中到“造血”这一块,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实施订阅报刊“智力扶贫”。特别是党报党刊,具有信息量大、易理解、传播广等优势,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与致富信息的载体,也是群众开阔眼界的渠道。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从去年开始,每年花1000多元为该村订阅了《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吕梁日报》《发展导报》等,持续不断地送去脱贫的好伙伴、致富的“金钥匙”。

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拥有知识作靠山”。要改变贫困户的落后面貌,既要从物质上对他们加强扶持,更要从精神、智力上加以提高。当今世界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一条只言片语的短小信息就可能就蕴含着巨大商机。李德康、任秋玉两户经常读书看报,了解党的政策、时事动态、致富信息,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提高了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于2017年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可以说“富不读书,富不长久;穷不读书,穷根难断。”读书看报这种赠送精神食粮的做法,有前瞻性的实际意义,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开展“智力扶贫”,倡导致富之前先要“智富”,激励贫困户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寻找到切合自己的实用技术,比起直接给钱给物那种被动扶贫方式要好的多,也实用的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百姓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多年来,为了不让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掉队,文水二中目标明确,举措得力,行动有效,13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8年,文水二中将一如既往地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深化“智力扶贫”,继续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未来,让十三户人家跟“贫困”二字永远说“不”。

(冯增清 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