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丽
“公安机关的性质、特点和肩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公安民警必须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基层民警,处于执法最前沿,承载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如果这种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疏导,将会严重影响民警的工作热情、生活情趣和身心健康。”来自离石区公安局的省政协委员滕芸高度关注公安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滕芸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公安民警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在执法过程中遭遇到各类非理性事件,导致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民警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疾患。例如,基层派出所民警由于长年饮食不规律,经常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值班备勤不能按时休息等问题,导致部分民警感到情绪压抑,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肠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巡逻队员常年巡逻于街头巷尾,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随时应对各种处突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从而导致家庭关系受到影响。
滕芸表示,重视和加强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是关心爱护广大公安民警的实际行动,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她建议,应每年定期对基层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民警心理档案,深入了解民警思想、心理状况,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和谈话法三种措施,及时搜集建立民警心理档案,对民警工作、生活期间心理活动情况实施全程跟踪、实时服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结合民警心理变化特点和现实心理反应,采取心理咨询师巡回诊疗或讲课、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等方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民警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心理自我调节常用方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同时,在基层定期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训练,尽量多地采用活动、体验、分享感悟的模式,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民警学会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生活、事业、家庭及人际关系,达到人格的完善,增强适应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