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通讯员 赵亚男
“崎岖山路盘山绕,穷山僻壤收入少”是对中阳县金罗镇水峪村旧貌的生动写照。几年前的水峪村,犹如大山中的困兽一般,村子的发展停滞不前,村民更是陷入外出无工可打、在家无地可种的困境。
如今的水峪村里,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村中宽敞整洁的街道两边,风格迥异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村头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小学耳目一新,造型别致的街心公园令人驻足,蜿蜒曲折的水泥路环山盘绕……
时至今日,村子里的人们依然感叹短短几年里发生的变化。几年来,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给这个贫困村带去新生的希望?
驻村帮扶齐上阵 村貌迎来大变样
2012年之前,水峪村有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面对村里的贫困情况,中阳县轻工总会迎难而上、对症下药:会长许德荣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抓在手;副会长杨忠林身先士卒,带头扎根水峪村六年多,在脱贫致富工作中发光发热;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切实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村子里的各项工作百废待兴。为做好脱贫工作,我们经常深入到户宣传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到了对所有贫困户的情况都心里有数。同时通过每个月的脱贫工作例会,及时了解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具体解决办法。”轻工总会副会长杨忠林说道。
“以前的水峪村就是一盘散沙,自从2011年轻工总会的同志来了之后,村子里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比如近两年建起的养驴厂、水峪大舞台等等。他们经常走访村子里的贫困户,关心了解大家生活上的需求和问题。村里人非常支持和认可他们的工作,对他们的工作也很满意。”说起轻工总会的帮扶工作,水峪村的报账员老范对其称赞有加。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阳县轻工总会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扎实工作,使金罗镇水峪村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好评,同时也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满意。
群众之事无小事 事无巨细送温暖
多年来,轻工总会牢记自身使命,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深入贫困户中嘘寒问暖、了解民意、宣讲政策、商讨帮扶措施……他们把水峪村当做自己的家,把贫困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对待。
说起轻工总会对自己的帮助,家住水峪村的曹改平激动地说道:“我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非常困难。为了让孩子们高高兴兴上学,轻工总会的人给买了6件合适的衣服和学习用具,孩子们都乐得几天睡不着觉。而且为了我们家能早日摆脱贫困,杨忠林自掏腰包让我参加了县里妇联举办的‘妇女巧手脱贫’创业技能培训,非常感谢这些好心人的帮助。”说着,曹改平的眼里满是泪花。
据悉,中阳县轻工总会仅有6名工作人员全部参与帮扶,共帮扶32户贫困户,人均5户以上。帮扶干部为贫困户捐款4000余元,捐衣25件;为瘫痪贫困户捐赠被褥3件、毛毯2块、枕头枕巾2套,为残疾人购买拐杖5根,联系残联解决轮椅5个,帮助贫困户办理残疾证10个;接送9个贫困户到职工医院免费住院治疗,接送贫困妇女11人到妇幼院“两癌”筛查;为贫困户送去大米白面等生活用品。通过对贫困户无微不至的关心,轻工总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贫困户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七年守望无怨言 情系村民奔小康
“水峪是我家。”这是中阳县轻工总会副会长杨忠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2011年4月驻村以来,她七年如一日,吃住在村、走家串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贫困户办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
杨忠林只是轻工总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轻工总会驻村干部月均驻村工作达20天以上,有时一个月驻村时间达到30天。他们用浓浓真情守望着这片土地,用满腔热血播撒下脱贫希望。
“每天都要去几家贫困户,看看他们有什么生活需要,有时候忙起来饭也顾不上吃。辛苦是辛苦了点,看到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轻工总会的驻村干部王二梅说道。
多年扎根在水峪村的中阳县轻工总会,为大山中的这方土地和人们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的水峪村脱贫工作正在开花结果,村子里的人们也品尝到了这颗致富果实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