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第一书记”樊虎:找准“产业扶贫”路子带动脱贫

□ 马智勇

文峪河水润岚州,土豆花开两地香。文水,处于吕梁山东麓;岚县,位于吕梁山北端。山上、山下两个农业大县,因为精准扶贫,关系更加密切。2016年两县开展县际结对帮扶活动,由文水派驻岚县的第一书记36名,樊虎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上明乡官桥村的“第一书记”。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脱贫攻坚理所当然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这一点,他和官桥村的党员干部深有感触。

2016年12月1日,他正式驻村后,立即与村主干对接,通过座谈走访,结合文水先进做法,摆正位置,大胆诚恳向村两委提出建议:要想村民脱贫致富,先让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发挥组织的强大力量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脱贫这根硬骨头就一定能啃得动、啃得下。建议得到采纳。于是,他主动配合支部,把强化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将党员管理、党员培训学习、流动党员管理以及“三会一课”等多项规定制度化,并上墙公示,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完善党建工作,带动其他党员深入调研,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认识到:官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普遍以种植玉米为主,近几年玉米的产量与价格不成正比。村民脱贫愿望强烈,也很有想法但怕实践,不愿承担风险,内生动力不足。最终形成党支部的决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脱贫发展规划: 一是委托岚县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洼上流转村土地1300亩,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流转的1300亩土地由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糯玉米、地膜土豆、地膜谷子等高产高效农业。二是村委将整村脱贫项目扶贫切块帮扶资金18万元与贫困户扶贫帮扶资金每人1000元入股到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购置农机作业机器统一经营管理,一方面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村民耕作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对外作业获取农机耕作报酬。规划出来后,他通过收益比对论证得出结论:群众可以将土地收益提高为每亩500元;土地分红保底为200元;机械分红保底为300元;优先聘用贫困户转为产业工人增加贫困户收入;盈余二次再分红。

其实,官桥村规划蓝图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依靠支柱产业脱贫,走产业脱贫新路子。扶贫模式就是:“支部引领、村委主导、产业带动、合作社运营、贫困户参与、全村群众共享”。

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2017年1月,官桥村流转土地工作顺利完成。春节期间,他基本没有休息,协助村两委及早动手,提前部署,与合作社负责人规划种植蔬菜、经济作物的种类、区域、规模等事宜,经过多方联系,他带领部分党员到文水县田园薯业种植合作社取经,引进其先进滴灌技术,并多次邀请有关种植业的专家到现场指导,结合专家意见及本区域地势平坦的优势,确定了购置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现代化规模种植。

进入实施阶段后,为了方便工作,他更是将行李搬到田间临时搭建的活动房内,吃住在工地,每日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许多党员和村民看到这个外来的“第一书记”为全村的脱贫奔小康都这么拼命,纷纷请缨要求加入脱贫攻坚战役。

村民张贵军,父亲长期患病无劳作能力,两个儿女都还上小学,夫妇两人无法远出打工,只能在家为全家生活疲于奔命,生病吃不起药,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是常事。得知此事,樊虎第一时间请示村支部,将张贵军夫妇优先聘用到合作社工作,有了此项工作,基本能使这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截至2017年底,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他和销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各类蔬菜销售共计18万元;渗水地膜谷子6万元;土豆原种80万元。规模化种植,各类蔬菜、土豆原种和渗水地膜谷子等经济作物产值比往年翻了一番。合作社累计优先使用贫困户共计2500人/次,支付工资约20余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官桥村142户340人已稳定脱贫,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岚县担任“第一书记”已有一年多时间,樊虎对一年多的扶贫工作感受颇深——“文峪河水润岚州,土豆花开两地香”。这是山西日报登载文水和岚县结对帮扶文章的题目,也是我喜欢的一句话。文峪河代表着文水,土豆花代表着岚县,作为英雄刘胡兰故乡派驻的“第一书记”,我能来岚县工作两年感到十分荣幸。

两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今年的11月将到期,想到这些,樊虎既高兴又不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如既往首当其冲走在前列,要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协助村支部继续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扶持引导,推进合作社与学校、超市等企事业单位对接,优先选择合作社的农产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与供销社合作,搭建生产、流通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把官桥村的小米、土豆等农副产品销出去,带回更多效益。

——将蔬菜储藏保鲜冷藏库扩容为2000平方米,帮助菜农贮藏蔬菜保鲜升值,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蔬菜交易,促进官桥村乃至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新建一处蔬菜交易中心,预计用地10000平方米,该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全村和周边乡村的蔬菜来交易中心交易,促进官桥村乃至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