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民生

帮父老乡亲忙 开勤劳致富门

——记临县小马坊村农民张汤民和他的乡村流动厨房

□ 本报记者 张剑平

在临县城庄镇周边十里八村,小马坊的张汤民算是小有名气。

现阶段在农村,一般有点知名度的人,不是挣了大钱的,便是当了大官的,没有什么比有钱有权更令村里人们世俗的目光羡慕了。但汤民与二者都不沾边,他是一名乡村厨师,经常带着五六个人的帮厨小组,拉着一座流动厨房,走村串户帮乡亲们做事宴。无论是本村还是邻村,谁家婚丧嫁娶,总会有他忙碌的身影。

二十多年前,初中辍学年仅16岁的张汤民瞒着父母跑到太原玩,身无分文被迫到一家餐馆打工,一干就是二年。想不到一个偶然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却为他一生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十年以前的临县农村,农民生活还普遍困难,遇上家里有个婚丧嫁娶的大事,锅碗瓢盆炉灶具都要靠借,村里谁会蒸糕烩菜都是义务帮忙,由于有过在饭店打工的经历,汤民自然就成了经常给乡邻做事宴帮厨的人。

这样过了多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村里外出务工经商者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经济状况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小饭店在靠公路的一些村子里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汤民也顺应形势在村里开了一家饭店,顾客主要是过往司机和挣了钱回村小住时宴请亲朋的村民。几年下来,惨淡经营,虽然没攒下钱,但是积累了经验,扩大了名气,同时也孕育了一个新的创业方式。

农村有个习惯,婚丧嫁娶做事宴都图个热闹方便,所以,即使村里有饭店也还是要在自己院子里摆摊子。汤民便想着把饭店的设备移到村民院子里,搞成一个移动厨房,既满足了当事人图热闹的意愿,又把饭店的卫生、舒适体现出来。他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又购置了帐篷、工具车、取暖器、冷风机、冰柜等一系列器具,聘用了村里五六名会做饭炒菜的人帮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动厨房。哪里有事宴,就立即出动到哪里帮厨,一流的厨艺、可口的饭菜、低廉的价格、整洁的环境,很快在村里村外乡亲们中获得了好口碑,生意也像滚雪球般一天天旺起来。

现在,就像城里的大饭店办喜事要提前预定一样,张汤民的流动厨房有时候也需要预定了。特别是到了冬闲季节,经常是这家刚完那家又请,忙得团团转。伴随着忙碌的脚步,他的收入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临县是个穷地方,是劳务输出大县,被形容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但张汤民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子,扑下身子,找准自身优势和市场的集合点,不离农村一样能有钱赚,真正是帮了父老乡亲的忙,开了发家致富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