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炳中
“刘晓丽老师每天早出晚归,不顾自己瘦弱多病的身体,把学校当家庭,视学生如己出,在她的眼中没有差等生,有的只是耐心和呵护,她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吕梁实验中学252班李宗骏的爷爷李志昌慷慨激昂地向记者推荐说。
近段时间,70岁的李志昌多次打电话给记者,“强烈”建议宣传报道一下新时代涌现出的这位好老师,语气中略带一种急不可待,甚至惋惜记者反应迟钝,“目不识珠”。
“爱学生如子,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可。”
带着几分崇敬和景仰,也带着几分“裹挟”和怀疑,4月20日,记者深入吕梁实验中学对刘晓丽进行了走访,所到之处,所见所闻,答案豁然开朗———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先从外围入手进行采访。在位于市区和平街的吕梁实验中学大门口一停车,门卫便热情迎了上来,说明来意后,门卫老李便打开了话匣子。“晓丽老师正在上课,你来的不够凑巧,但她的名声在我们实验中学可是有口皆碑,对孩子那可是一个好,那些贪玩的、好动的孩子,在她的点拨教育下,一个个变成了懂事的、上进的孩子,太神奇了,太感人了。”老李不由分说。
约摸半小时后,正是课间操时间,经人指点,记者“暗访”了几位252班的学生。“刘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对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没有偏见,不仅教我们学习,而且教我们做人,和书本中描写的“神笔马良”一样,给我们带来一切美好的东西。”来自临县偏远山村的李耀文等三四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薛波是吕梁实验中学初中部的教导主任,对实验中学的教师,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和记者谈起刘晓丽,口若悬河的他是赞不绝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对刘晓丽而言,“教师”这两个字,是一种责任和信仰,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从教十一年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坚守高尚情操,拒绝有偿家教,发扬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可。”薛波动情地说“成绩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去年期末考试,252班英语成绩均分104分,这简直是奇迹啊,要知道这些学生几乎都是从零起步的,这其中凝聚了她多少付出啊!”
星期日是各种补课班、培训班“粉墨登场”的时候,而好老师更是各家培训机构争抢的“香饽饽”。作为优秀教师的刘晓丽也不例外,市区多家知名培训机构每月开价5000至8000元,让她代课,她都一一予以拒绝。
“自从带上252班,刘晓丽的星期日多半都是陪伴学生度过的,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辅导是无偿的、免费的,这样的行为在当今时代无疑是“破天荒”的。不仅如此,她还自己出钱买来各科的学习资料,来奖励班内的进步学生。”电话采访时,学生张嘉乐的母亲刘三连感激不已。
“要说咱不缺钱那是假的,但不义之财不可取,我自己也是从农村一步步爬出来的,设身处地知道孩子们、特别是家长的难处,孩子们从贫困山村里出来读书,本来花销就很大,决不能雪上加霜地给他们增添新的负担,既然家长信任咱学校,信任咱当老师的,就不能误人子弟,把他们教会比什么都强。”刘晓丽无愧于心地说。
“ 爱心换童心, 亦师亦友。”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约十一时许,记者在学校英语组办公室,终于见上了刘晓丽。清秀瘦弱的她,放下厚厚的教案,热情地给记者递上一杯水,却迟迟打不开话匣子,总是在刻意地回避自己的成绩。她说,自己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做了一位老师应该做的事。
究竟刘晓丽成为优秀教师的秘诀在何处?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得到了答案: 爱心换童心, 亦师亦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刘晓丽瘦弱的身体里蕴藏着强大的能量。“爱就是联系师生的纽带,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上要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思想上的点拨比什么都重要。”刘晓丽说道。
只要提起去上孩子们的英语课,刘晓丽就会精神焕发;孩子们一听是上刘老师的课,自然会欢呼雀跃,课堂教学已让刘晓丽和孩子们水乳交融。课余时间,刘晓丽教孩子们唱英文流行歌曲,与孩子们一起编排英语童话短剧,扯着嗓子当孩子们的啦啦队长,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师生形影不离。
曹超群是刘晓丽的同事,同样也是实验中学的优秀教师,说起刘晓丽总感觉自愧不如。他说,别看晓丽瘦削,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一到学校就有使不完的劲,多年的艰辛付出,让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
曹超群说,刘晓丽2007年从山西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就职吕梁实验中学以来,第一个来班级的是她,最后一个离开班级的是她。她是班主任,班级事务不少,学校会议不断,除了英语,她还不忘督促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针对困难学生,她深入了解,建立家校联系卡,家长白天忙于工作,她就晚上微信上和家长沟通......每天她都会检查同学们的各科作业。
“她是一杆旗,也是学生心中一盏明亮的灯。”
“从教11年来,有风有雨有阳光,有汗有泪有欢笑。但只要学生能有所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安慰。”刘晓丽说道。11年的从教之路,学生的感恩深埋于心。曾有一位学生说:“我曾迷惘,您如明灯,将前路照亮;我曾失落,您如慈母,将阴霾驱赶,真心地感谢您!”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就了刘晓丽闪光的业绩: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曾获“吕梁市课堂技能大赛特等奖”,“市三八红旗手”,“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立一等功”,“山西省课堂技能大赛二等奖”……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荣誉却来得“蹊跷”———不少都是家长自发性联名给她跑来的、要来的。
“客观地说,我们实验中学整体上与一流学校还有差距,但我们一直努力着、奋斗着、成功着,特别让我们欣慰的是,培养出了一批像刘晓丽一样的师德师风高尚的好老师,可以说,刘晓丽就是我们的一杆旗。她是一盏明亮的灯,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我们为吕梁实验中学拥有像刘晓丽这样的优秀教师而自豪,我们更希望全体教师在她的事迹的鼓舞下,在新时代教育的征程上,为吕梁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几分感动,几分满足,校长杜宏亮在采访结束时意味深长地与记者介绍着。
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克森说:“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刘晓丽来说,路就在前方,她会再接再厉,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