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如瀑布,近看如银丝”,指的就是将一团面不断重复着一拉一折,一折为一扣,拉到14扣,相连长达25公里,共计28924根,细到能穿针走线,这就是康旭军的拿手绝活。
康旭军与他的团队在2018穆村古镇第二届年俗文化节中所展示的所有面食表演,不仅得到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还让家乡人知道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小伙计打拼成长为“面神”,一把拉面义卖到两千万的传奇人生!
刚刚而立之年的康旭军是柳林县穆村镇二村委人,15岁时丧父,面对母亲将要独自挑起养活他们兄妹三个的重担,小小年纪的他,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再三跟母亲提出要求外出打工,临别时还发誓,如果混不成个样,绝不回穆村!这一去就是十多年,期间,只回过三次家。
2003年秋,康旭军在省城一饭店找到了一份洗碗的差事,这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时期。虽然人很刻苦勤奋,也难免会遭到挤压排斥。冬天睡在完全没有供暖设备的地下室不说,有一次,当穿着短裤半袖去冷库取食材时,由于门有故障,被困在里边长达近两个小时,几近意识模糊,险些丧命。获救后不到两个小时,又在40度高温下作业,冷暖交替,高烧不退,兜里只剩一块五,多亏好心医生协助才得以度过难关。最困难时,在举目无依的太原城,黑夜睡在桥墩底下,白天靠捡破烂卖零钱充饥度日。有几次真想打电话求救于母亲,但想到临行时的那句话就忍下来了。
他把这句话当作一种信念,支撑于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06年,得益于一位朋友引荐他进入了高档的鸿宾楼。里边分别有蛋糕组、饼子组、面食组等十多种类型。康旭军最初分在蛋糕组,别人下班了,利用时间差,他却跑去其它组不间断学习,时间一久,里边的各项技术几乎都学会了。他说:每学会一样新技术,都如注入一支兴奋剂,高兴、激动、踏实,那感觉真好!由于勤奋好学,悟性高,当接触到面食厨艺时,受到高级面艺师的格外青睐。
那时候,面食是冷门,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几乎是陪衬,基本无利可图,但独特的思维使他认识到说不定这将来还是个市场空缺呢。于是便下决心把面食这门手艺学通、学精、学透。通过努力,一年多以后就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2006年的后半年,师傅雷玉龙曾经的弟子看到他是个好苗子,就介绍其加入山西全晋会馆,又名江南餐饮中心,这里因训练有素,管理正规,重点是将专业文化与餐饮融为一体,在餐饮界久负盛名。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康旭军倍加珍惜,通过努力,不仅能把各种面食的渊源、典故、传承走向文化说起来如数家珍,而且用比别人付出多倍的精力体力来投入实践操作,使他在面食领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
过硬的面食基础技术与杂技相结合从而走向舞台,是山西全晋会馆的一个历史性突破。2008年太原全晋会馆的飞刀削面与龙须拉面,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还发明了高独轮头刀削面、转盘剔尖以及花样扯面等,而康旭军一直是全晋会馆面食表演的领头雁。在表演的同时,他还带出了60多个面艺表演师傅。
从一个小伙计到中国面点高级技师,从高级营养师到中华绝技表演团演示员,点点滴滴都记载着康旭军的奋斗历程:从2007年初上山西卫视到2008年成为CCTV4央视表演嘉宾,他的脚步从此一发不可收,尤其在2009年初,由商务部组织的中新慈善晚宴上,一把拉面竟义卖2000万人民币,让人眼前一亮,技惊四座。
为了全方位推广中华山西面食文化,康旭军跟他的团队先后应邀为一百多位国家大使以及国内很多重要领导做过汇报演出,奔赴过30多个省、市、区,去过14个国家登台亮相,不仅让国人了解到山西面食的魅力,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华美食的神奇。
康旭军靠他坚定的信念,勤奋钻研的精神,书写了传奇人生,也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