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马龙 通讯员 赵良琼)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尽锐出击、蓄势决战的关键阶段,对于石楼县而言,这是一场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是一场胜则光明退则深渊的跨越之战。为此,该县“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在脱贫工作、督查举措、干部帮扶、扶贫政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连战连胜。
脱贫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该县围绕项目抓脱贫,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抓项目、抓民生就是抓项目”的理念,加快建立项目入库、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见效“六位一体”推进机制。围绕项目抓落实,各乡镇、各单位对照目标任务,量化脱贫工作项目,建立责任清单和任务分解表,按照“一项扶贫工作、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个时间表”的工作要求,逐项明确主体、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卡死时限,确保各级帮扶单位和责任人找准坐标、同向而行,彻底解决由谁负责、何时完成的问题。
督查举措实行创新化加强。整合县委政府督查室、纪委党风室等部门力量,成立扶贫督查局,强化督查权威,善用督查结果,重点按照“督责任、查重点,督任务、查进度,督作风、查成效”的“三督三查”要求,采取暗访、入户核查、发现问题的方式,对精准识别、驻村帮扶、专项资金使用、重点项目推进、扶志扶智扶产情况、贫困退出、减贫成效等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全景式、无死角督查,吹糠见米,掌握实情,解决问题,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干部帮扶实行制度化管理。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抓党建促脱贫意识,完善各级书记抓脱贫、乡村两级抓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管行业必须管脱贫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市委和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厘清帮扶责任,强化帮扶工作。同时以强有力的考核压实责任,形成“三支力量抓脱贫,全县动员促脱贫”的局面。
扶贫政策实行精细化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脱贫攻坚,个个都是硬骨头,场场都是攻坚战,政策落地只有够精细,才能事半功倍。把脉再精准,再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调查,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最新政策部署,精准识别佐证、准确把握贫困户致贫原因,切实解决制约贫困户脱贫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施策再精准,各乡镇建立分类帮扶机制,按类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精准发力,精准配置扶贫政策资源,特别是对于贫中之贫,艰中之艰,更要打破单纯依靠单独一项政策扶贫脱贫的思维,通过统筹整合,一策为主,多策跟进,协同发力,为贫困户脱贫安上多重保险。公开再精准,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确保资金阳光落地,项目公开运作,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干部作风实行标准化提升。一方面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契机,全面加强“三基”建设,通过细化具化“三基”建设各项任务,整体拉动干部帮扶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另一方面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让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们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给贫困群众办实事上。
内生动力实行渐进化激发。扶贫部门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性举措,通过乡镇党校、农村夜校以及其他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培训模式,抓教育强技能,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意愿和致富能力。各乡镇和项目单位重视探索精神扶贫机制,注重回应贫困人口的脱贫诉求,通过正向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将贫困户参与程度与帮扶措施挂钩,“输血”“造血”同步进行,解决群众想脱贫“无门路”的问题,让他们搭上“增收快车”。组织部门、农业部门建立乡镇党校、农村夜校管理机制,力争使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宣传部门注重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奋斗前行,努力营造等靠思想不靠谱,勤劳致富最光荣的浓厚氛围。
扶贫领域实行常态化监督。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行扶贫领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是开硬弓狠刹乱伸手。该县纪委监委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二是出实招应对“梗阻病”。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开展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线索“大起底”和“回头看”,按照对当事人和相关领导责任双倒查双追究的办法,从源头上遏制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精神不振、状态不佳、效率不高等“慢作为”问题,达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三是下猛药整治“黑毒草”。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同步推进、双管齐下,既打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村霸和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更深挖每一起黑恶犯罪背后的腐败问题和“保护伞”,重点打击脱贫攻坚领域涉黑涉恶腐败案件,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石楼,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不忘初心,矢志奋斗,鏖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力谱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