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精准脱贫

坚持以“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为目标

方山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讯 今年,方山县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级扶贫开发决策部署,瞄准脱贫摘帽既定目标,按照县委“六个全面”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坚定态度和决心,确保年内实现贫困村退出14个,减贫12300人以上,坚决保证贫困村下降到10%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内。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行动。围绕“一村一品一主体”“五有”要求,采取统一领导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资金支持的办法,按照“远、中、近”“大、中、小”策略,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今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扶持资金人均不低于2000元,每个行政村再注入20万元资金,全县产业扶持资金总规模达到1.5亿元以上,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积极引导发动企业、农户大力发展特色农林牧等产业,今年采用“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新发展中药材1.5万亩;通过“农户分散饲养、公司集中育肥”模式,新购能繁母牛1万头,牛存栏达到4万头;依托汾酒集团、老传统酒业、良泉酒业等企业,采用“订单保底回收”方式,推广渗水地膜穴种技术,种植高粱1.8万亩;利用“石张店”10万亩核桃林,采取“林粮套种”模式,发展以谷子、豆类为主的优质杂粮2.5万亩;培育壮大腾达、聚隆等公司,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栽植沙棘2.5万亩;实行“肉牛育肥中心+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由育肥中心保底回收,种植青玉米1.2万亩;以县城南部四个乡镇为主区域,栽植核桃1万亩,提质增效2.5万亩,高接换优1500亩;同时,充分利用大棚、温室等农业设施,大力发展食用菌、芦笋、西葫芦等特色产业。各乡镇、各部门要选择有带动能力的企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动员贫困户更多地参与到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同时,扎实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不断增加电商销售农产品市场份额,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统筹推进脱贫重点工程。在易地搬迁上: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统筹抓好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环节;马坊、圪洞、峪口安置点10月底前入住,大武安置点12月底前入住;同时,按照市委李正印书记对方山提出的“先行先试,为全市提供经验”的要求,年内高质量完成23个整自然村拆除复垦并通过验收。在生态扶贫上:抓住吕梁市被国家林业局、国开行列为国家储备林试点的机遇,总结提炼“合作社+贫困户”“政府购买式造林”等生态扶贫模式,突出抓好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四大项目,全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4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2.5万亩以及其他国家、省、市重点生态造林任务,确保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打赢增绿与增收两场战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结合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1”工程,加快工程扫尾完善和医疗文化设施配备,力争9月底前实现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达标;按照“乡镇统一组织实施,各村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50户,危房全部清零。在光伏扶贫上:巩固完善68.15兆瓦光伏电站,提高管理运营和维护水平;逐步完善电站收益分配机制,电站收益重点用于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公益性岗位、奖励补助和深度贫困户兜底等方面;加快7.59兆瓦村级分布式电站和4.5兆瓦户用式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照上级要求如期并网发电;大力发展“光伏+”项目,推广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提高光伏扶贫综合效益。在资产收益扶贫上:依托方山县被列为全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和全市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的有利契机,筛选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潜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资产收益实施主体,借鉴并推广“后则沟模式”,通过“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办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实现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互惠共赢,为全县资产收益扶贫趟出新路径。

严格落实扶贫三项政策。一是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持续开展“三个一批”医疗救治行动,严格执行“三保险、三救助”政策,着力提升健康扶贫“双签约”质量,大力推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结算系统与县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确保健康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二是持续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对学前、义务教育、高中专、中高职等各个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折不扣享受资助政策。三是提高兜底扶贫标准。持续推进“两线合一”,确保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为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100元养老保险费,确保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缴费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100%;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最低标准,确保60周岁以上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100%;充分运用本级财力和企业、社会各界帮扶资金,对贫困人口进行再普惠、再帮扶、再支持;对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实行兜底帮扶。

积极创新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凝聚帮扶合力。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与“三支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脱贫攻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扩大覆盖面,年内完成扶贫小额贷款发放1.05亿元。三是增强内生动力。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年内完成技能培训3800人,其中护工护理培训800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不断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深入基层、农村逐户宣讲各类帮扶政策,彻底根除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肖继旺 李永奇 刘少为 吕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