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精准脱贫

“探亲”马家山

——吕梁日报社第二党支部党员脱贫攻坚“讲帮树”再行动纪实

图为吕梁日报社第二党支部在脱贫攻坚“讲帮树”再行动活动中留影。 蔡晓霞 摄

□ 本报记者 梁瑜

5月16日,吕梁日报社第二党支部党员深入单位包扶贫困村——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开展脱贫攻坚“讲帮树”再行动活动,全天行程196公里,用时12小时多。党员同志们称,这次“探亲”活动虽然辛苦,但是有意义。

峰回路转终见君

早晨8时20分,我们驾驶私家车从单位出发,上午10时10分,抵达裴沟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的一个路边村,不少同志购买了看望帮扶户的礼品后,踏上了上马家山村的山路。时值夏初,日头升起,随着山势增高,气温也越来越高。

半山腰处,我们先看张小梅的帮扶户薛元哲。该户是养猪户,邻居说薛元哲刚走。我们商定一会返回时再见他。

路过薛家湾自然村时,李小明的帮扶户薛维科也不在。大家决定先去温家沟自然村惠爱宏的帮扶户温建军家。

去温家沟的路仍然是土路,由于头天下过雨,我们的车陷进稀泥中,后来乘车人下来后,才摇摇摆摆冲过去,大家看着都说心悬。千回万转后,温建军家出现了。虽然事前电话预约过,但我们的到来仍然引起了温建军一家的惊叹:“大热的天气,你们大老远来,太不容易了!”

温建军35岁,因患病讲话不利索,但也频频点头赞扬党员的行动。惠爱宏放下给他的孩子带的牛奶等礼物,鼓励他要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不要向困难屈服。

从温家沟出来,时间已经13时多,大家肚子饿得咕咕叫,支部书记李小明带大家先去最近的路边店去吃饭。

红旗飘扬窑洞前

我们吃完饭返回时又路过薛元哲的养猪场,他还是不在。 15时40分,我们再次到了薛家湾自然村,李小明的帮扶户薛维科夫妇下地回了家。

薛维科身患多种疾病,劳动能力弱,李小明送上了礼品,和他拉起了家常。随后,我们到了马家山村,李小明携带礼物又看望了他的两户帮扶户。温军平的妻子有病,育有四个孩子,都在读书,家庭开支大,负担重。温军平去年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到现在还满肚子气,李小明再次打劝他好好养自己的蜜蜂,不要被烦心事破坏了自己眼看到手的“甜蜜”生活。

在贫困户温绍义家,我们的心灵被震动了。老温现年76岁,属五保老人。老人住在一孔破败的土窑洞内,窑顶渗水。床上、地上脏乱不堪,好像没有人烟味。李小明帮助老人收拾了炕上的污秽。随后到村党支部办公室向支部书记反映了老人的情况。

在温绍义的窑洞外,我们展开了一面红旗留影,决心用行动为党旗增辉。

扶贫岂畏路难行

从温绍义家出来,已经是下午17时10分。当听说我们还要前往刘家山自然村看望贫困户高乃科时,村干部介绍,因为前一天下雨,近路已不能走。要去刘家山,只能返回裴沟乡政府所在地,从另一条路上山。

途中又路过薛元哲的养猪场时,他还是不在,电话也联系不上。在邻居的带领下,我们走入猪圈,参观了猪舍,都为他胖嘟嘟的猪高兴。

车子返回裴沟乡政府所在地时已经17时40分,大家一路问询向刘家山自然村进发。一路上不时有泥泞阻路、石头横道。我们乘车人要么下车减轻车辆负重,让车子冲过水坑,要么下车搬开拦路石。

经过艰难的行驶,傍晚18时30分,车子终于抵达刘家山山头。出门迎接的高乃科激动地说:“太辛苦了,太不好意思了!”

高乃科是我的帮扶户,共有五口人,包括高乃科母亲、妻子、两个儿子。母亲已近80岁,身体虚弱,妻子也患有疾病,儿子不到20岁,打些零工。因生产资源不丰富导致家庭贫困。

记者将把从家中收集的一些衣物送给高乃科,并给其老母亲送上了100元慰问金。希望高乃科继续外出务工,条件成熟时进行移民搬迁。

从老高家出来,已经接近晚上19时了,回到离石,已是晚上21时,已是万家灯火。回顾全天行程,虽然浑身疲困,但同志们仍然一个个精神抖擞,大家说,通过开展脱贫攻坚“讲帮树”再行动,帮扶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