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交城,作为吕梁的东大门和省城的后花园,拥有着绵延百里的山川,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殊胜的人文景观,有着“五彩缤纷交城山、四季沐歌写浪漫”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交融地、人文荟萃城”。2016年,交城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获批山西省首家文旅双创基地。
今年以来,交城县坚持以“旅游+康养”为全域旅游发展方向,编制“全季·全域·全体·全产业链”康养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康养、运动康养、禅修康养等新业态,叫响“夏养山西·康养交城”,力争通过2到3年努力,让交城康养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的特色品牌。全季就是坚持“一年四季都是旅游好时节”的理念,让游客任何季节都能享受康养服务。全域就是在“一圈一带”旅游景点上,同步布局康养设施,在庞泉沟、如金生态园发展生态康养、运动康养;坚持把佛教文化、忠信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康养中,与文化部、团中央共建全国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以柏叶口水库、吕梁英雄广场为核心的文化康养区,以卦山、玄中寺为核心的禅修康养区。全体就是围绕全民旅游,创新“旅游+”新模式,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扶贫、养生等多业态有机融合,从儿童到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康养项目。全产业链就是以中药材、花卉的种植科普、观赏体验、亲子互动、理疗养生为中心,建成集健康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康养产业链。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城。一代忠信之臣狐偃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孝文帝因祖母丧而居忧避政孝举传颂万代;昙鸾、道绰、善道开创了净土教派,使玄中寺成为佛教净土宗开宗圣寺;李世民、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米芾等曾以文彩华章点缀了交城灿烂的文化。至宋代,交城为全国冶铁基地,明清以来,交城又发展为全国著名的皮货加工集散地,素有“交皮甲天下”之称,成为缔造晋商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山绿水,旅游资源富。目前以“一山(卦山)一寺(玄中寺)一沟(庞泉沟)一鸟(褐马鸡)一歌(交城山)”为主体的资源框架已基本成熟与定型,构成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交城山画卷。此外,云顶亚高山草甸区“四十里跑马堰”、华北地区最大的峡谷漂流景区和游乐项目“果老峰水上乐园”、农业生态采摘园、如金温泉疗养生态度假村等资源蕴蓄其中,具有长达50多公里的风景线,紧密汇集而又纷纭多元,形成了多维文化综览与多元景观内涵的大旅游格局。
红色热土,历史文化厚重。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绥革命根据地抵御太原之敌的前沿阵地,是党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各敌后根据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保护延安的重要屏障。在晋绥八分区的领导下,交城人民取得了“挤”敌斗争的重大胜利,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里孕育和汇集了1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7000年的彩陶文化、5000年的灰陶文化、3000年的道教文化、2000年的冶炼文化、500年的佛教文化,文脉深厚,源远流长。还有琉璃咯嘣、交城陶瓷、交城堆绫等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交城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项。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拳头”产品。2017年6月,交城成功申报并获批了省级文旅双创基地,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用新元素、新技术、新业态改造传统技艺,创出了以“国雅”为代表的交城文化产品、交城山农特产品、“褐小美”文旅产品三大品牌。
“春季踏春赏花、夏季森林避暑、秋季果蔬采摘、冬季温泉禅修”,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思路,在各类旅游主题活动的推动下,交城县将打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多业态、多景观、多样性旅游目的地,向海内外游客展示独具交城特色的全域旅游新魅力。
(路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