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县域·岚县

搬出新天地 移出新生活

——岚县扎实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工作

本报讯 “种了一辈子地,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家住易居苑小区的郭亮成激动地说。“比起以前这边环境好,交通便捷,周边学校、卫生所都有,国家的政策就是好!”郭亮成一家原先住在上明乡后合会村红岩小组,自去年搬进县城移民安置点易居苑小区后,在小区的物业公司上了班,夫妻两的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足。郭亮成家的新变化,是岚县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岚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5%,对于世代蜗居在沟壑地带的贫困群众不光增收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孩子上学和年轻人结婚找对象更是难。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岚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来抓,高点起步规划,科学合理选址,多措并举推动,确保贫困群众搬迁一户稳定一户脱贫一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十三五期间,全县选择县城、普明、岚城三个点计划易地移民搬迁总人口12275人,其中建档立卡8551人,同步搬迁3724人。

为了顺利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该县成立了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编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规划》,制定了《岚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为了高位推进移民搬迁工作,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深入工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多次召集发改、国土、环保、扶贫等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同时,该县组织四支队伍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程序和办法,认真解释移民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安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

岚县坚持移民社区建设必须配套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原则,选择县城滨河路黄金地段新建移民房和全县的两个大镇普明镇和岚城镇作为安置点,把配套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与移民社区同步规划、一体建设,确保搬迁群众配套设施完善、生活方便舒适,做到了一次性安置到位。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搬迁户人均25平方米住房面积的“红线”,确保每一个搬迁户住房人均自筹不超过2500元,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并根据搬迁群众的经济条件和意愿,设计多种户型,由群众自主选择,确保搬迁群众“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同时,该县紧紧扭住抓质量监理牛鼻子,严把监理资质关、技术关,段段派人监,环环有人审,时时有人管,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检验。

要让群众“搬得出”,也要让群众“稳得住”,更要让群众脱贫可致富。为切实做好搬迁对象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脱贫工作,岚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户因人,充分尊重移民户意愿,坚持分类指导,制定了10项后续发展扶持政策,即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每户补助产业发展资金2000元,连续补助3年;对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鼓励搬迁户将自己的耕地交回村集体,由村集体进行统一流转经营,每年每亩补助200—400元;对适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土地,每亩补助1500元;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搬迁户,除享受政策兜外,每户每年从光伏收益中帮扶3000元,连续补助5年;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免费安排护理护工培训,对进行其他技能培训的,每人补助1500元培训费,并协调县内用工企业单位优安排用工...... 一项项脱贫致富的惠民措施,温暖了群众的心田,激发了群众致富的热情。这不,大蛇头乡吴家沟村的刘宁香、梁家庄乡梁尾沟的兰林英等7户贫困户刚刚搬到易居苑小区,就在本小区做起了保洁工作,既不耽误家里活,又能挣钱。谈起未来的新生活,她们信心满怀:“只要勤劳就有钱挣,脱贫致富不是梦。”目前,全县共安置3456名移民对象,全部通过惠民政策实现了脱贫。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如今,随着岚县易地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推进,曾经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的移民户们到城镇居住,到工业园区上班,正逐步从过去的困难群体向发展标兵转变,尊严而体面的新生活就在他们的脚下伸展开来…… (马建生 杜丽君 牛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