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方针”,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普惠金融的方针,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科学配置农村金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均等化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交口县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总量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变化发展的需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例,2017年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用占市场份额40%的存款,投放了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78.65%的贷款,新增贷款总额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加了0.77亿元,新增量分别占省市联社、市县政府下达任务的222.38%和111.1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3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9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的78.48%以上。尽管如此,涉农贷款仅占全县35578户农户的21 %。,整体信贷供给严重不足,总体农户贷款覆盖率不高。
2、农村金融服务单一。农村地域广袤,乡村布局分散,点多、线长、面广,金融网点布局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除农村信用社目前仍保留被撤并乡镇网点外,其涉农机构均撤出了原有阵地,由于金融资源匮乏,针对农村经济特点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适合普通客户的产品供给不足,仅限于存款、取款等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决策和融资链条相对较长。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凡办一笔小微企业贷款,要走完申请——受理——调查——审查——评级——授信——用信这些流程,少说也得半月左右,如果遇上某一个环节上人员开会、培训等原因,那时间就会更长,通过近几年的简化程序,优化流程,一再缩短办贷时间,但决策和融资链条较长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4、乡村居民金融素质亟待提高。这里所讲的金融素质是指金融消费者理解自身财务状况并采用相应金融行为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农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加之宣传不够,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金融知识普遍知之甚少,仅停留在存款、取款传统业务的操作上,很难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居民普遍金融意识较差,防范金融风险能力不足,使金融诈骗屡屡得手,给农村金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网点、网络“双基”建设。涉农金融机构可通过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布放POS机等机具,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延伸金融服务触角,让千家万户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2、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效。金融创新是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因势利导,按需而创。农村金融消费者需要什么,金融机构就应该提供什么,要有效借助互联网金融,帮助农民建立“互联网+”平台,完善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流动银行“三位一体”服务方式,不断充实晋享e付、晋享生活、电子商务等便民服务功能,不断畅通农村居民的诉求渠道,满足他们的金融知识服务获得感。
3、突出重点人群,提高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当前,涉农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对金融扶贫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加大筹集扶贫资金力度,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抓住重点群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信贷资金上进行精准扶持,切忌“撒胡椒面”,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源的作用
4、改善服务,优化流程,提高办贷效率。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继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站——授信中心——办贷中心这一服务水平,在各网点开通办贷服务窗口,一切为了客户,为了客户的一切,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改进服务,转变作风,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发扬“白加黑、五加二”奉献精神,不断缩短办贷时限,尽快适应农村金融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
5、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金融扶贫重在扶智。要强调文化引领,知识先行,要重视普及金融知识的重要性,要制定普及金融知识教育规划,积极开展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送金融知识“四送”活动,结合金融扶贫攻坚、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增强普及金融知识的整体性和时效性。同时,借助录像、摄像等技术手段,将深奥的金融知识制作成贴近农民生活的影像资料,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农村播放,寓教于乐,使农民易学、易会、易操作,为金融振兴乡村经济,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