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 瑜
还记得小学时学的语文课本,《井冈翠竹》《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从不同的角度上回顾了井冈山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我专门阅读了《井冈山学习心路》,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受教育,感受当年舍生忘死的鏖战与革命激情。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顾连续失败,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暴动,表明当时的领导人仍然将苏俄的革命成功之路奉为圭臬。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大胆探索,开创出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蓝本的“工农武装割据”,进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当时全党极度迷信苏俄模式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独立探索革命成功之路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艰辛的努力。
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够成功创建?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总结,认为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同时是“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由于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又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再加上“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才有可能“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上面所说的种种,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客观条件。习近平同志2016年2月在江西考察时,将井冈山精神总结升华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由此不难看出,除了前面所说的一些客观条件,正是因为先辈们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善于实事求是、扎实艰苦奋斗等精神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才得以成功创建。
善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的强大理论支撑。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的不仅仅是鲜血与汗水,更需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思维灵活思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成功,主要得益于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井冈山斗争时善于根据形势实事求是。这种实事求是还突出地表现在毛泽东同志争取、改造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农民自卫军上。毛泽东同志认为,袁王部队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又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完全可以争取和改造过来,壮大革命武装。实践证明,袁、王两人后来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扎实艰苦奋斗,用实干铸就辉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的根本实现途径。井冈山虽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条件十分艰苦。随着红军人数的扩大,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极端艰苦,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都难以为继,南瓜汤几乎是每顿饭必不可少的菜,食盐都难以保证。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权;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系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正式提出了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基本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正确规定“工农武装割据”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毛泽东同志认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扩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的政策是正确的。”用实干而不是争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道路问题过去有,现在和未来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关系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选择道路不可不慎,选定道路不可不坚定。我们党领导人民九十多年来各个时期浴血奋斗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当今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既要反对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最根本的就是,绝不应该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而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路。
因此,在道路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谣言所惑,不为外力所动。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