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早上8点多,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结伴出发,到扶贫村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结对帮扶。
这是入夏以来的又一个高温天气,早上起来,便觉异常闷热。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各自的帮扶经历。快到裴沟乡政府所在地时,已接近10点半,我在248省道旁一个商店采购了一些礼品。
从248省道拐弯,走一截县乡柏油路后,便进入狭窄的村村通水泥路。过了马家山村和温家沟自然村岔路时,眼前的大水洼,让我们傻了眼。光想着走,竟忘记了通往温家沟的路至今仍是黄土路,头天刚下过雨,自然不好走。
试着涉水开过,不曾想轮胎陷了进去。加足马力冲,越挣扎陷得越深。轮胎刨得淤泥四溅,努力半天,竟不曾向前移动半寸,车身却左右漂移开来!左边半米开外,便是万丈悬崖,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隔窗向外望去,我不禁吓出一身汗来,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一位同事提议大家都下车,空车兴许好些!我才从惊惧中回过神儿来。下车后,轮胎打滑几次之后,突地从泥潭里冲了出去。大家都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感叹道:太险了!总算出来了!
到达温家沟村沟底时,已是午时12点多。我帮扶的两户张生海和张来旺是亲兄弟俩,都已到花甲之年,依旧勤劳肯干,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光粮食直补一年就能领上万块钱。都说勤劳能致富,一点都不假。
把车停在村底的过水沟后,我步行前往张生海家。听说我要来,老人出来相迎。树叶掩映之间,只见高高的一处山梁上,依稀可见一个人的身影,想必是张生海老人。心头一热,我脚上加紧了步伐。这是一条笔挺的山间小路,挺到近乎垂直的程度。走在上面,腿肚肌肉自然紧绷起来,没走几步,我便喘息起来,头上沁出汗来。
老人见状,快步迎了下来,帮我拿东西,呵呵地笑着问:“走不惯这山路吧?”
几间土窑,依山而建,如今早已破败。老人热情地迎我进门。问起移民搬迁的事儿,老人说,黄了。150人以下的村子才能搬,温家沟200多人,不符合政策。不搬也好,搬出去啥都要钱。儿女们都已成家,只剩我们老两口,在村里,还能种点地。
说到种地,老人忍不住诉起苦来。整个春天都没雨水,至今啥也没法种。核桃就更别提了。今春正开花时,下了一场雪,花儿全给冻死了。正谈着,周大妈从地里种土豆回来,刚进门便责怪起老张,大热天的也没给客人倒口水。
“去年和你反映的吃水问题,如今算是有指望了。听说,已经列入我们村2018年发展计划了。”张生海开心地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我,“我们村吃水是问题。以前,得用三轮车跑很远的地方拉,太麻烦!去年,我在家附近挖了一小口井。可惜,水量少。要真能解决,咱老百姓就再也不用因吃水问题而烦心了。”我也替老人开心起来。
来到张来旺家时,已是下午1点多,日头毒辣辣地晒着,家里锁着门。大中午的上哪儿去了呢?打电话询问,老人不答,只说稍等会儿,马上赶回来。
不一会儿,一串铃铛声响之后,一个头裹毛巾、皮肤晒得黝黑的农村妇女从院边上露出头来,一前一后,赶着两头耕牛,牛脖子上的铃铛叮呤咣啷地响着。把牛栓在牛棚后,大妈面带歉意地一路小跑着,过来给我们开门:“大热天,晒的,赶紧进屋。”挑起门帘,热情地迎我们进屋后,老人径直跑到屋后,拿出两瓶橘子罐头,递给我们。这才告诉我,他们刚从地里回来。听说耽误人家播种了,我深表歉意。老人爽朗地接话道:“没什么。你来,我们高兴!”
正聊着,张来旺老人撩起门帘,走了进去。刚见面,就嗔怪起我来:“这姑娘,怎么又来了?不是说了嘛,别跑了,这大热天的!”老人边责怪边倒起水来,脸上满是笑意。
“播种去来。我们家的地靠近曹家垣那边,雨下的多,终于能播种了。之前旱的,根本不行。”我把采购的礼品递给老人,老人半推半就地接了下来,嘴里叨叨着:“来就行,还拿啥东西。”
“你老人家身体可好?”我又问。
老人连说:“好好好!住院基本上是国家报销,种植有补贴,养牛有补贴。又是碳补,又是低保的。国家对咱贫困户的政策这么好,想不好都难!”
……
要走了,老两口依依不舍地把我们送出门,看着车后越来越小的身影,我的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