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民生

切实加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 梁瑜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仅造林绿化一项,市区实施园路绿化及维护项目16项,已经完工13项,市区补植补栽绿色带18202平米,条桧4156株,新增公共绿地7820平方米,开挖土方8412立方,栽植鲜花4000平米,铺种草坪9500平米,粘贴塑胶草坪2980平米。

但不容否认,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弱仍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既关系到持续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切身利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全市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重用,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中,潜力最大的还是结构调整。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生态化,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工业发展生态化。二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大力推进8+2农业产业化,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认证体系和准入机制,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优化,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步伐。三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及第三产业。我市生态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要紧紧围绕生态这个主题,进一步开发北武当山、卦山等为重点的自然景观游,以革命遗迹、历史古迹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游,以生态农业、“农家乐”为重点的田园风光游等一批集生态观光和休闲为一体的核心景点景区,打造出一批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繁荣。

大力打造宜居城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深入开展“整脏治乱”活动,着力整治公共厕所、小区院落、占道经营、城郊接合部、集贸市场等方面的“脏乱”现象,不断提升城市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没有农村生态环境的大改善,就没有全市生态文明的大提高。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营造清洁、舒适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