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民生

莫言行路难

□ 本报记者 梁瑜

“这座山头,说起来是个自然村,可实际上住的人不超过20个。”站在石楼县裴沟乡马家山村刘家山自然村贫困户高乃科家的木栅栏门外,高乃科手指小村对记者说。“十几二十天连个人影也见不着,晚上时候更是黑公式的。”旁边的高乃科母亲插话道。

高乃科,52岁,是记者的帮扶贫困户,全家共有五口人,包括母亲、妻子、两个儿子。母亲78岁,身体虚弱,妻子也身体不好,患有疾病。大儿子20岁,小儿子18岁,都辍学在家,有时打些零工。因生产资源不丰富导致家庭贫困。前一次见他时,是在马家山行政村的村民会上,到他家来探望,这还是第一次,真没想到他家住得如此偏僻,路途如此的难行。

我们这次脱贫攻坚“讲帮树”再行动活动,看望的前几户路程已够遥远,高乃科家是最后一户。本来打算是从马家山直驱刘家山,不料前一天下雨,这里的道路已被冲毁。只能返回裴沟乡,再行觅路。

一路上,只见怪石林立、弯道遍布,很多路段,由于长期雨水冲刷,无法修护,满地都是石头坷垃。加之暴雨才过,时不时就见泥泞遍地、沟壑丛生。我们冒险向上攀登。遇到泥泞或水潭阻路,车辆不免陷入水坑。我们只好让全体乘坐的同志下车,车子开足马力,勉强冲过水坑。

18时30分,我们的小车终于到达刘家山山头,已然没有了车行道。只能通过电话联系,由高乃科出来接应。见面时高乃科老汉禁不住热泪盈眶:“同志们太辛苦了!”

根据高乃科家庭情况,结合农户自身特点,我建议其继续外出务工,同时实施教育扶贫和卫生健康扶贫。

刘家山自然村地理位置太过偏远,条件过于恶劣,根据县里和扶贫工作队的规划,将于近年内实施整村移民搬迁。提到移民,老高是打心里愿意。他说,儿子年龄不小了,转眼到婚龄,可谁家的闺女愿意嫁到这穷山沟沟来呢?搬迁到山下,离城近了,条件肯定会好。

“你们赶路来调查情况,还带来脱贫致富的好方法,真是太感激了。”高乃科78岁的老母亲也道出了真心话。

从老高家出来,车下刘家山,过柳林,回到离石城区时,已是万家灯火。市区到处霓虹闪烁,城市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然而,我内心却总也忘不了还在石楼山里的那群朴实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