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雅萍 通讯员 王艳林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阳县以“12345”(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关键,实施三大战略,坚持四个结合,培育五大产业模式)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大力发展核桃、生猪、肉羊、肉牛、肉驴、食用菌、中药材、设施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和长效增收机制。
龙头企业精准扶贫
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中阳县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扶优做强鑫琪物流和核桃发展联合社、慧仁核桃、厚通养猪、紫云柏籽羊、益源肉驴、中钢农产品开发公司六大主体,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中阳县厚通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及有机肥制作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畜牧龙头企业之一。2017年以来,公司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号召,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共带动24村1916户5189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养猪产业,每人年均可获得5000元以上收益。并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3X+4145”“公司+金融+深度贫困户”“公司+光伏+集体经济”和“公司+农户+订单玉米”五种精准帮扶模式,辐射带动2819户、7736名贫困人口稳定收益,占全县贫困人口60%以上。
厚通科技养殖公司只是中阳县众多龙头企业帮扶的一个缩影。依托专业合作社、“3X+4145”以及金融扶贫带资入企等多种模式,该县建立了500万棒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4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山西桃园紫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3000亩,带动1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紫云羊业有限公司以柏籽羊为主的圈养肉羊达5万只,覆盖500户贫困户户均收入1500元;车鸣峪乡年内出栏肉牛5000头,带动700户贫困户户均收入1500元;益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在2017年新增基础母驴300头、肉驴300头,带动2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生态扶贫利国利民
作为森林覆盖率高达56.6%的森林资源大县,中阳县充分挖掘“林业生态县”的优势,大力实施“生态双提双增”模式,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攻坚战。
中阳县定义“生态双提双增”为生态林提质增绿和经济林提质增效。其中,生态林提质增绿工程实施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以上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为承载主体,并吸纳贫困户成为生态护林员,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经济林提质增效推行以政府购买丰产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模式,让农民通过就地打工“挣薪金”,核桃增效“收现金”,土地流转“获租金”,实现核桃增产增效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双赢目标。目前,中阳县已建成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覆盖了贫困户3865户,贫困人口1.08万人,贫困户拥有核桃树面积 3.2万亩,人均3亩。同时核桃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养殖等立体种植,实现了“一地双收”。
“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有机富硒高端核桃基地和立体农业示范园,让全县85%以上农民、65%以上贫困户受核桃益、享核桃利、靠核桃富。同时积极推广以富硒为主的功能农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响富硒品牌,形成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增收产业。”中阳县委书记乔晓峰谈起了打算。
光伏电站造福百姓
光伏发电项目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是创新财政支持与企业参与扶贫模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车鸣峪乡作为中阳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光伏发电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通过“农光互补”的模式,建成集光伏发电与香菇种植于一体的光伏香菇产业园及10栋农业大棚,棚顶太阳能发电,年发电量75万度左右,每年发电收益72万元以上;棚内发展香菇10万棒,年实现产值75万元,纯收益20万元;土地集中流转,农户每年每亩收益1000元,连续受益25年,实现了“上产清洁能源、内产绿色食品、土地旱涝保收”的立体化效益。每村从光伏电站中每年收益约12万元,其中70%用于对深度贫困户实施兜底扶贫,共覆盖136户、320人,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30%为村集体公益金和电站运行费用,带动了全乡6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
光伏新型帮扶模式不仅为中阳县2770户深度贫困群众带来每年3000元的收益,还解决了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问题。目前,已建成27.7兆瓦规模118个村级光伏电站。
电商扶贫惠及民众
中阳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但由于受山大沟深、运输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民只能在本地集市售卖,形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架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高速路”。
为加快电商引领营销,以鑫琪物流为龙头,依托北航中汇、康硒大地广东展厅、天津自贸区、天津北方农贸市场等平台建设,积极培养本地电商创客,实现县有分拨中心、乡有配送站、村有快递直达。目前,中阳县共发展电商企业30家,网上销售企业近11户,电商从业人员610人,其中贫困户职工133人,辐射建档立卡贫困户1604人。
此外,县委、县政府尤为重视培养电商人才。利用电商产业园、北航孵化器平台引进创业导师和创业团队,手把手培养本地电商创客,一对一指导创业就业。同时,加快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在外人士等各类人才回乡返乡创业。截至目前,该县已承办各类电商培训13期,合计692人接受培训。
创客创业转型发展
2017年,中阳县委、县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创新创业示范园孵化器,共有14户企业入驻,其中包括7户北航校友企业和7户当地创业型企业。目前北航中汇科技孵化器入孵企业员工总数超过6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四分之一,移民搬迁户占到五分之四。
孵化器以“创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创客+基地+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搭建“创客”与贫困村贫困户合作平台,挖掘贫困村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发展致富。2017年北航创新创业示范园孵化入驻企业解决了635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3人,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达20000元以上。
创业孵化器的建成,不仅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发展的目的,还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孵化器形式上孵化的是企业,核心孵化的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这些创新机制和创新产品已日益凸显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示范作用。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如果没有产业造血,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是会原地踏步。中阳县产业扶贫“组合拳”惠及5623户、14528名贫困人口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