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雅萍
通 讯 员 王艳林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总书记如此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背后是深沉的民生情怀。近年来,中阳县坚持“生态立县、核桃富民”,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20多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衣。这座过去长年绿色难觅的古城正变身为美丽宜居的林业生态新城。
接力造林 绿山变金山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地,经过连片发展核桃产业,不仅绿化了荒山,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去年秋天,记者在中阳县暖泉镇宣化庄村采访,村民王元生全家上阵,在对核桃进行机器脱皮、烤干、晾晒,看着满院晾晒的核桃,王元生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王元生说,他们村里种的核桃树,大部分都实现了挂果,核桃收入能达到好几万元。去年,像王元生一样,中阳县所有种植核桃的农户都在享受丰收的喜悦。
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也在生态。为了让全县农民真正可以“靠山吃山”,中阳县创新处理林业资源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核桃富民”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初步构建起一个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城乡和谐的立体式生态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新路径。
2017年,中阳县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核桃提质增效丰产式管理“1132”模式,解决贫困户增收脱贫问题。通过核桃提质增效,核桃每亩增产30%,每亩增收500 元左右。同时,利用核桃加工企业慧仁核桃有限公司和鑫旗物流公司进行订单收购,对贫困户以高于市场价一元的价格进行收购,既保证全县核桃的销售,也保证了贫困户核桃的收入。如今,核桃林已经真正成为中阳县十万农民的“摇钱树”。
保驾护航 银果代代相传
近年来,在中阳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片片核桃林长势喜人,形成成片连方的经济林带,环绕着整个山脉。目前,中阳县已建成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覆盖了65%农民,农民人均达到2亩。据统计,该县核桃树共涉及贫困户3865 户,贫困人口1.08 万人,贫困户拥有核桃树面积 3.2万亩,人均3亩。
中阳县立地条件差,十年九旱,交通、水源是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硬化核桃田间道路1000公里, 配套旱井3000眼,使核桃林成为代代受益的产业保驾护航林。为了加强技术力量,该县设立正科建制的经济林服务中心,解决好谁来管理的问题。在财政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动员企业、机关包联共建,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并建立省、市、县三级核桃示范园40 个,做好示范带动,科学推进,中阳县成为全省第一个生态林、经济林“双覆盖”县份,为子孙后代留下结银果的金山和天蓝地绿的宜居环境。
“三分造林七分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护林防火,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中阳县县委书记乔晓峰多次强调。为保护已有的绿化成果,目前,中阳县在林区建设了防火通道、蓄水池、避雷针、望塔等基础设施,为护林防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中阳县提出生态双提双增模式,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在一个主战场同时打好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通过三年时间,力争森林覆盖率由56.6%提升至60%;到2020年核桃平均亩产达到200斤以上,争取入社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达到4000人,每人每年通过核桃丰产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将达3000元以上,让全县85%以上农民、65%以上贫困户受核桃益、享核桃利、靠核桃富。
人人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青山不负有心人,通过干部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中阳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持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中阳县一定会在“绿色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