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量失地农民自发涌入城市,这类失地农民值得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特别予以关注。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和生存保障,减少了土地,明摆着收入的减少。很大一部分农民在工业化发展、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有层次上,靠土地吃饭,已经成为固有生存状态,面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显得十分茫然。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从年龄和学历上都不占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农民天然处于劣势。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呢?首先要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转变传统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在此基础上,出台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就业的相关脱贫致富政策,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激发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本领和自觉性,逐步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针对多数失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在土地以外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现实,应实施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可由相关部门组织,从土地出让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和就业基地建设基金,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以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
在城乡统筹的思路指导下,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健全城乡就业信息网络,挖掘各类就业岗位,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定期发布制度,保障失地农民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就业信息。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政策兜底,确保失地农民无后顾之忧。一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构建失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三是将失地农民中的困难户、特困户直接纳入城镇居民的低保体系,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