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匠心归来,振兴需要匠心担当。孝义工匠是引领新时代的一面旗帜,将唤醒更多劳动者的匠心,让更多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特质的优秀人才涌现出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7年,孝义市总工会率先开展“寻找孝义工匠”活动,通过专家评审和网上投票,电视台轮番展播,在该市掀起了弘扬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的浓厚氛围,并于5月3日举行了“中国梦·劳动美——2018年首届孝义工匠颁奖典礼”,命名了首届10名“孝义工匠”。他们有的在田间地头耕作,汗水滴滴落,粮食粒粒收;有的在工厂车间,精细打磨每个零件,把工业产品做到极致精准;有的在生物多样性中寻找各物种间的微妙平衡;有的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构建精准的绿色机制。
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刊载于此。愿我们能踏着他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并肩,同心协力,不断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为百强孝义、文明孝义“一二三四”战略实施、建设“六型城市”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者按:
“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孝义市总工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打造“有声音、有影响、有作为”的最暖心工会组织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围绕职工群众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问题,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争做职工群众最贴心的“娘家人”。
2017年,通过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优化人员配备、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综合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激发活力,从点滴初心做起,向最暖心工会组织迈进,孝义市总工会走出了一条独具孝义特色的工会建设之路。
匠人初心高晓霞:扎根土地 匠心为民
你,是土地的调理师,敬天爱土,谦卑有情。三十载风雨沧桑,你为菜农鼓起“钱袋子”;三十载春华秋实,你为市民稳住“菜篮子”。
高晓霞,孝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每一块大田土壤进行化验,三十二年的坚守,练就了她观察土壤的超凡能力,一看二摸三感知,土壤的水分、肥料的施用甚至用量的多少,她的判断总能和设备的数据分析相差无几。
测土配方施肥,通俗的讲就是给农作物问诊把脉,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高晓霞所做的工作不仅能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盲目过量施肥,到接受测土配方施肥,背后是高晓霞常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付出。在农田里,在农村合作社,一年四季卡着节气点给她的这些“土壤朋友”精准施测,对症下药,保证土壤能够绿色、健康发展。
高晓霞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偏向于理科化的专业、几近严苛的小数点锻造了她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在她这里,绝不允许一个数据有毫厘之差,因为那样就会影响整个土壤数据的精准度。
三十二年来,高晓霞带领农技人员走遍了该市379个行政村,采集到8400余份土壤样本,建立了测土配方数据库,只要进入系统,全市范围内所有土壤样品的化验结果、土壤元素、还有200多个试验示范数据一目了然,为该市945.8平方公里的土壤量身打造了自己的精准体检单。
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高晓霞潜心研究自主编写了《孝义市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孝义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在孝义市基本农田实现了全覆盖。
从青春岁月干到年近半百,32年来,高晓霞将自己所有的经验都融入在自己的操作细节当中,而她的经验不仅仅来自于实际操作,更多的是对土壤融入了对生命般的爱。“32年了,农业工作早已经融进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了。”
匠魂不息郭伟伟:创新传承 匠心筑梦
你用一把刻刀,镂刻影人筋骨,一支毛笔,渲染人物神韵。你是经典文化的续写者,敬畏手艺,道法自然。你是新时代的传承人,手心相传,代代延续。
郭伟伟,1987年出生,却已经浸染皮影艺术17年之久,他用一把刻刀在油润的皮面上灵动翻飞、一根毛笔为生旦净丑渲染上缤纷的色彩,孜孜以求,聚水成涓,成就自我,传递星火。
在郭伟伟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让他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名叫《富贵有余》,于2015年创作,该幅作品获得了“201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的优秀奖。
百花奖是中国美术工艺类的最高奖项,而郭伟伟是年龄最小的皮影获奖艺人。除此之外,他还凭借《和谐盛世》《武将》等作品摘得了许多荣誉奖项,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对他皮影制作技艺的认可和肯定。面对今天的成绩,17年前远赴陕西学习皮影的情形,他仍记忆犹新。
学习的过程繁复枯燥,了无趣味,笨手笨脚,但凭着对皮影的一腔热爱,和一颗不服输的心,两年时间,他打下了良好的雕刻功底。也是从那时起,他练就了“坐功”,一天有多半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台。眼神精确,下手稳准,十多种不同规格的刻刀在他手中来回切换,3000多次落刀转皮间,一个顾盼生姿的皮影人物头像便跃然出现。
“三分刻,七分染”,皮影行当里的匠人们都知道,要想让皮影充满神采,注入灵魂,上色可谓点睛之笔。郭伟伟通过不断看书、临摹、画画,向长辈请教,慢慢有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多年来扎实学习、潜心琢磨,有心的郭伟伟终于在皮影圈崭露头角。越来越多人找到他,设计定制皮影,《义虎传奇》《尉迟恭大义投唐》等耳熟能详的皮影戏形象,全部都是出自他手。同时,他也接到越来越多的演出邀约。“演出是为了让孝义皮影能更好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咱孝义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流传千年的皮影艺术比起来,17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这17年留给郭伟伟的是双手磨出的老茧,深深浅浅的疤痕,磨了又磨的刻刀和薄了又薄的刻板。而他自己也已从稚嫩小伙儿步入而立之年,一年年成长,让他对一直坚守的事情,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认识皮影、了解皮影,能轻松地进入皮影的艺术世界,我现在正在和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合作,共同编写非遗皮影课程,共同把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发扬光大。”
匠技精益田建斌:坚守初心 执着专注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不眠不休钻研摸索,只为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田建斌,2006年加入东义集团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在电工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一线打磨,十年用心积累,他成为厂里公认的技术骨干。
电工的工作较为枯燥,每天穿梭在车间各个角落里,听着机器轰鸣声,检查所有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尤其是在发现故障的时候,需要格外留心。工作中的田建斌一丝不苟,一丁点的差错都不容许出现。虽然电力上的很多问题能用机器检测到,车间工人也每天例行巡检,但他仍坚持自己再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在近期的巡查中,他发现磨机振动异常,容易导致机器损坏,因此在每天的巡检中都要特别关注。就是因为这样的执着,很多技术性难题别人都习惯找他,2016年田建斌在参加东义集团的“五一技术比武”时获得电气组第一名,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细微处入手,精耕细作,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工作中的田建斌还是个有心人,在平常的例行巡检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发现设备有损耗后,总想琢磨一些办法解决。
从2016年开始,田建斌在主持车间工作期间,先后对三台空压机进行了电器联锁改造,省去了备用空压机的空载运行;对生产系统中的脱硫石膏秤进行了技改,解决了脱硫石膏的断料问题;给空压机储气罐增加自动排水装置,将生产用气中的含水量降到了正常水平。三项技改为企业每年节省下近26万元的开销,也因此,田建斌被东义集团评为2016年科技创新人才。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于田建斌而言,十余年的坚守,让他更加热爱这份职业,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他又开始琢磨,如何将每度电用足用好,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一名厂里的工人、员工,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能专心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简单的普通的工作坚持下去,并且做好,对于企业也是一种很好的回报。”
匠“新”独运付月贵:勇于创新 追求极致
你有自我挑战的魄力,镁合金阳极检测周期从14天缩短至7天,书写新的“孝义速度”。
付月贵,山西东义煤电铝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检测技术骨干,靠着自己的一股朴实劲儿、执着劲儿、耐心劲儿,在他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成长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付月贵所在的山西东义煤电铝集团2010年开始镁合金产品的生产,其中镁合金牺牲阳极电流效率测定一直沿用美国ASTM标准,该方法的试验期为十四天,可生产实践反映,该方法测定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馈产品的阳极品质,因此寻找一个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迫在眉睫。
付月贵是东义镁业检测班的班长,每天工作繁忙,为了把想法付诸实践,他只能利用下班时间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每次试验至少在七天以上,试验结束以后还要把大量的数据和14天的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下一次的试验进行调整。”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反复分析和摸索,付月贵终于找到了七天测定出结果的有效可行的检测方法。
而对于特种镁合金的超声波探伤检测,有一些工件由于表面粗糙、形状特殊等原因,不能用常见的直接接触法来进行超声波检测,如何对它们进行检测成了厂里面临的一大难题,也给付月贵带来新的考验。对于这类工件,付月贵带领班组大胆尝试使用液浸法进行超声波探伤,有效地解决了对表面粗糙工件的检测问题。
不断地改进检测方法,不断地创新检测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让他练就一手卓尔不群的检测技艺。十三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现如今付月贵不仅能熟练检测白云石、硅铁、熔剂等生产粗镁所需的十几种原材料,还掌握了镁合金产品恒温恒湿、盐雾、电化学性能、无损超声波检测等成品检测的核心技能。
两只眼睛,能识毫厘之差,一双慧手,不断创新检测方法,付月贵用耐心、细心和信心给予了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匠法凝心胡文玉:攻坚克难 执着奋斗
功夫深耕处,匠心恰自来。你用青春作抵押,跨越半个世纪,执着前行,座座建筑平地起。
胡文玉,从一个门外汉到业内工程师,他用一生钻研建筑技能,参与孝义市多项大工程建设。现如今胡文玉已近古稀,但他终停不下自己奋进的脚步。
1967年,在村里没有技术人才的情况下,胡文玉组建了建筑工程队,当时的他还是毛头小子一个,初中毕业,更没有专业知识。边实践边学习,就这样他们上手了,承揽了第一个工程——建设村委办公楼和梧桐小学。面对工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胡文玉不断讨教改进,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队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而且克服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难。
他带领的工程队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趟开了一条不屈不挠的路。在1969年到1971年间,他们为村里新建了北梧桐小学教室1400多平方米,设计和新建了大队办公室、场房、纤维板车间、水塔等。1980年,胡文玉调入孝义磷肥厂工作,任土建技术员。
1984年秋天,孝义工业建安公司筹建在即,当时,正在为新公司的筹建工作积极准备时,孝义酒厂的改扩建工程上马了,再次被委以重任的胡文玉一头扎在了孝义酒厂的车间设计中。
作为孝义工业建安公司承包的第一个大项目,胡文玉不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项目改造,而且为公司日后的发展打了响当当的一炮。酷爱建筑的他并没有停止对建筑知识的钻研,在此期间,他参加了浙江温州中山学院“工业与农用建筑”函授学习,1987年通过考试获得了中级工程师职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酷爱建筑事业的胡文玉始终停不下自己奋进的脚步。“老了之后还要继续学习,因为学习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学习会让人获得很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