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以来,柳林县大力推广“龙门垣核桃经济林管理合作社与森林管护扶贫工程模式”,下足生态脱贫“绣花功”,让贫困群众在参与造林绿化中获取劳务收入、在从事森林管护中实现当地就业、在发展林业产业中拓展增收渠道。
在增绿增景上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对全县20个重点绿化村逐地块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设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在村庄绿化的过程中,注重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和空间布局,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提升乡村景观的层次感、立体感、色彩感,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休闲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打造高品质的美丽乡村。
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的要求加大红枣、核桃产业主产区田间道路、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灌溉难、外运难的问题。集中发展以28万亩红枣经济林、21万亩核桃林、20万亩小杂粮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继续在提质增效和品种改良上做文章,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提升产品质量。
在利益联结上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的要求,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采取订单收购、最低价保护收购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及资金入股方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将贫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户均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的“五有”机制复制推广到其他行政村,动员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入股龙头企业获得直接收益和增值收益。
在产销对接上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要求,以本地规模化红枣加工企业为龙头,扶持1—3个核桃、小杂粮加工企业,向鲜脆保鲜枣、冬枣加工、枣夹核桃、果品饮料、小杂粮方便食品等加工方向转变,提高终端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同时,通过采取特产店、大型超市、企业网上销售、电商平台等市场化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在政策保障上下功夫。按照习总书记“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题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的要求,继续实施金融扶贫富农工程,对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明显、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带动企业,财政给予贷款贴息。继续发展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农业保险,县财政提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保险保费缴纳比例。 (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