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凯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我市按照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思路,精心组织、迅速落实,通过精准识别,发现34.43%的贫困家庭的致贫主因是疾病。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贫困人群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思路清晰,方能决断如流。
去年以来,我市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来打,并按照大病治愈一批、慢病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进行了分类施治、精准施治,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在精准核实的基础上开展疾病诊疗和健康干预,走出了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健康扶贫之路。
精准识别 夯实健康扶贫基础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精准识别,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为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健康数据,精细化健康扶贫,去年4月份开始,市卫计委组织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走访全市155个乡镇,走访贫困户177547户、贫困人口467553人,摸底率100%,全面摸清了贫困人口患病情况。
“对去年4月份摸出的普通患病人群,我们组织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了128场次义诊活动,出具诊疗处方和健康处方20余万个进行健康干预,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返贫;对患重病人群,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救治;对患慢病的人群进行了签约管理。”市卫计委贾誉主任说道.
在第二阶段筛查确诊工作中,走访人员对摸出的患病人群73364人进行疾病确诊,排查出重病117人、大病8050人、慢病44779人、普病20418人,患病率23.23%。经扶贫数据更新后,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247户638003人,其中已脱贫建档立卡户95611户283710人,未脱贫建档立卡户139636户354293人,未脱贫建档户中因病致贫返贫48083户100656人,因病致贫返贫率34.43%,已经完成因病致贫返贫人员核准患病48083人,核准率100%。
“我们通过走村入户、具体询问,全面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及患病种类;通过核实出院结算单,全面知晓了贫困人口住院支出及报销情况;通过填写调查表、录入患病信息,做到了健康数据精准识别和部门共享,为精准施策、分类救助奠定坚实基础。”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站式”结算 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定点医院,“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这是我市健康扶贫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健康扶贫先诊疗后付费”的承诺也被写在全市每一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之上。目前,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已经全面推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措施实行“一站式”信息对接和及时结算,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医疗费用。
根据市卫计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通过“一站式”结算全市共服务住院患者2708人,总费用748.74万元,个人自付费用132.04万元;其中农村贫困患者1087人,总费用328.86万元,个人自付30.56万元;其中在乡级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农村贫困患者501人,总费用54.87万元,个人自付2.17万元,个人自付比例3.95%,报销比例为96.05%。
此外,我市还全面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其中大病、重病救治标准为100%,慢病签约率达100%,截至去年12月31日,经系统核准,全市大病需救治人数5025人,已救治5025人,救治率100%;慢病签约服务,全市需救治人数38440人,已救治38440人,救治率100%;全市重病需救治人数105人,已救治105人,救治率100%。
签约服务 惠民政策暖人心
乡村干部、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上门服务贫困户,这是健康扶贫第二招。
59岁的孔俊明是交口县石口乡石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脑血管病瘫痪在床已有7年历史,妻子王巧英也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是村里的环卫工人,月收入只有600元钱,可夫妻两人全年光买药这一项就得花6000多元,生活拮据,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一年的收入基本上都用来看病吃药,买一袋面都觉得紧张……”开展健康扶贫以来,交口县聚焦慢性病致贫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生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宣传慢性病报销政策,并与孔俊明家签订了家庭全科医生服务协议,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现在买药便宜多了,以前一瓶11块钱的药,如今才8毛钱(新农合报销后),党的政策好,报销比例多,特别高兴。”王巧英由衷地笑着说。
交口县属省定贫困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516户、29115人,深度贫困人口3406户8178人,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458户6808人。
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健康扶贫“双签约”工作,对建档立卡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负责向签约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强化基层健康服务的“守门人”。乡村干部签约团队充分发挥了政策保障“领路人”作用,将健康扶贫政策传递到每一个签约对象,用足用好健康扶贫政策,确保患病困难群众充分享有健康扶贫政策红利,并为困难群众全面宣传解读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强化舆情引导,实现健康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1769个家庭医生团队和2693个乡村干部服务团队,全市建档立卡患病人数83882人,双签约应签人数83882人,已签人数83882人,签约率100%。2017年11月,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更新后,经核准的因病致贫返贫数100766人,全部进行了“双签约”,签约率达100%。
改革创新 群众尽享“医改红利”
今年60岁的曹东娥是孝义人,2016年8月,她被检查出患有尿毒症,一次透析花费480元,一周透析3次,高昂的治疗费用使一家人生活陷入窘迫中。去年7月份,一个好消息让曹东娥对未来重新有了期盼,孝义市人民医院经过医疗体制改革,每次透析只收40元钱。
尿毒症透析费用的改革是孝义市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医疗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医改红利。
去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办医责任,加大医改力度。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先后5次听取医改工作汇报,指示“吕梁医改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创建吕梁医改模式”。市长王立伟担任市医改领导组组长,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强调“吕梁医改要扎扎实实推进,一定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红利”。各级各部门紧跟步伐,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我市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县两级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市政府与省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口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与延安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培养1000名基层卫计人员;与湘雅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合作,为全市二级和三级医院培养110余名业务技术人员。各县(市、区)医院分别与省人民医院、山西大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等建立医联体,实现省级专家来基层传帮带,基层医护人员外出培训常态化。
在群众享受医改红利的同时,各县(市、区)纷纷创新健康扶贫新机制。交口县创新性开展工作,推出了“金融+保险+贫困户”模式。县政府整合筹措扶贫资金580余万元,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险,人均保费达到200元。
与此同时,全市还不断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445个贫困村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对口支援项目县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0个。全市共派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96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不同临床专业人员,对口支援本辖区32所乡镇卫生院,全面提升了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打通了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全市通过积极探求,以健康扶贫工作为起点,不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精准扶贫之路的同时,为百姓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