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记交城县庞泉沟镇苏家湾村支部书记杨继生

□ 郭 晋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举好这面旗,带头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苏家湾村位于交城县庞泉沟镇以南8公里处,由苏家湾和梅窑会两个自然村组成。近年来,苏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杨继生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效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苗木栽培、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走科学致富、集体致富的道路,使全村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2016年,苏家湾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实现了整村退出摘帽。2017年,村支书杨继生本人被中共吕梁市委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党支部书记。

抓党建,锻造战斗堡垒

曾经的苏家湾,黄泥抹墙,人心涣散。面对家乡长期贫困的落后面貌,2011年,杨继生放弃个人事业,返乡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挑起了强村富民重担。六年来,他始终把党建作为第一责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盖起了新组织活动场所,配齐了办公桌椅、电脑网络等设施设备,党组织硬件水平得到有力加强;他对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规范完善党务、财务、村务民主决策流程,把多年不正常开展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制度重新恢复起来;他立足脱贫攻坚需要,大力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先后组织“两委”干部赴汾阳贾家庄等地参观学习,定期邀请省农科院、山西农大专家学者授课讲学,党员队伍能力素质实现新提升;他结合苏家湾村情实际,创新性提出“党支部+合作社+群众”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在中药材、畜牧、旅游等主导产业上组建党员服务小组,把党组织建在生产一线,让党员站在群众身边,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苏家湾村党支部先后被中共吕梁市委命名为2014年度、2015年度农村“五星级”党支部。

施策准,加快富民增收

以前,苏家湾村镶嵌在庞泉沟景区核心地带,牧草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没有龙头带动等原因,群众多年守着“金山”没饭吃,2014年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时,全村还有贫困人口43户、95人,贫困面22.1%。面对贫困现状,杨继生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首要任务,凭借多年在外经商的先进理念,精准推进富民产业发展;他积极顺应县委政府提出的“5+2”脱贫产业发展方向,组织134户村民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业合作社—新发农牧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五统一分”(统一建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养殖模式,建成人畜分离小区3050平米,利用肉牛冻精等新技术改良繁育高档肉牛432头,改良后屠宰净肉率达到60%以上,每市斤增收3-5元;他着力破解载畜量超限和可持续发展“两难”问题,积极引导村民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柴胡、连翘、党参等中药材300亩,利用荒坡荒沟种植苜蓿、松香草等优质牧草3000亩,2017年合作社收入达200余万元,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他紧紧抓住交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历史机遇,多措并举做大做强旅游板块,以村集体成立了骨节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每股5000元吸纳参股村民90户,聘请旅游开发公司统一规划,全力推进苏家湾村营房沟综合开发,目前已初步建设成为集森林穿越、水上拓展、山地摩托、露营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休闲康养基地,2017年实现收入50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35人,人均岗位工资达4000元。

故土情,树立为民形象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企业家成功转型为一名农村带头人,支撑他的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村为家,出力流汗,他从来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上任伊始,恰逢县里开展低保核查,杨继生主动提出取消自己母亲的低保待遇,理由是自己是支部书记,应该带这个头;村里一些年老体弱贫困户因丧失劳动能力,交不起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他自掏腰包足额交齐;苏家湾村距县城85公里,往返县城跑项目、开会办事产生的油钱等费用,他全部个人承担,招待外来客商也都安排在自己家里,从未向村里报过一张条子,坚决不给集体增添一分钱负担,他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爱,诠释了一名党员“忠诚担当”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