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无禁区,对未成年人有一定的界限,但对成年读书人,不应该有什么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肯定没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所以才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之说。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总有点绝对,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清末文人孙宝公式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通幽曲径,显得特别有眼光、有见地。这策略,有其可取之处。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起,少年时访问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少年陈寅恪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文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源头说起。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这涉及阅读时的心理状态,往深里说,还涉及阅读的志趣与方法。谈到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 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随便翻翻”的意思,应该就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必须看到,鲁迅说了,这只是属于“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
确实如此,鲁迅还有另一种读书姿态。就拿研究小说史来说,鲁迅称:“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书,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对照,不难发现鲁迅著述态度的严谨。比起同时代诸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大人先生们,鲁迅的学术著述实在太少;许多研究计划之所以没能完成,与他认真得有点拘谨的治学态度有关。可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不少当初轰动一时的著作烟消云散,而《中国小说史略》却依然屹立,可见认真也有认真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