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孝义

新时代“磁心”

——孝义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故事

付建文在红色文化展馆为干部讲解革命历史

郭建民通过大喇叭为村民讲解党的政策理论

武殿生和核桃管护队嫁接核桃树

穆允青查看水井附近柿子树的挂果情况

田益才回访贫困户房屋修缮情况

田煦荣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

编者按:

他们是致富一方百姓的带头人,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是维护基层稳定的责任人,是社会文明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他们具有强大的“磁力”,产生持久的吸引力,能与群众说在一块、站在一起、坐在一处,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走近基层党组织书记,走进他们的故事,一起感受他们的强大吸引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整体提升年”活动,在建党97周年来临之际,孝义市委组织部在全市范围内选树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这样当党支部书记”故事会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书记的引领、带动和辐射效应,使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有标杆、比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付建文:芦笋种植拓出富民路

“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实际行动感召党员群众!”

“横变竖变仁义的道儿,下雨天是水泥路,太阳一晒硬叭啦”这是2009年以前仁义村老百姓编的顺口溜,那时候的仁义不单单是穷,还时时处在各种矛盾纠纷容易爆发的不稳定阶段,对上工作完不成,对下村民收入没有盼头,“两委”班子在群众中越发失了威信。

看着破破烂烂的家乡和捉襟见肘的乡亲父老,我难过着也深思着。2009年初农村“两委”换届时,我把心一横,一肩挑起了为百姓谋利的重担。一上任就规范两委规章制度,把班子建设抓在手上。事事“两议会”讨论,大事小事村民全知晓。在理顺党心、民心后,根据仁义实际推出“仁义村三年发展计划”蓝图。公开公正、阳光透明,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使得村民对干部的信任重拾,好的干群关系链重新建立。

依托区位优势,确立以芦笋种植为主导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积极联系北京农林科学院芦笋研究中心争取技术支持,打造了“仁义村千亩芦笋种植基地”,搭建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100余人。现在仁义村芦笋种植面积达到了980余亩,总投资600余万元,这片芦笋地,每亩每年创利在一万元以上。一次种植就能收益13年,项目的启动,让仁义的父老乡亲获得了两份收入,一份是入股分红,一份是就近就业的劳动报酬。

依托孝义独有的人文底蕴和红色历史,我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积极对村内清代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复,建设了以“永远的的毛泽东”为主题的纪念展馆,有效传承红色文化,逐步形成独具潜质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民心凝聚路、特色富民路、红色文化路,我用行动赢得民心,以一颗赤诚之心奉献这块热土,耕耘仁义村的未来。

郭建民:大喇叭直播民主生活会

“党风正、民心顺。只有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农村治理最大的武器就是民主公正,最大的问题就是优亲厚友,先私后公。从34岁被任命为东庄村党支部书记到如今24年以来,东庄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固在百万元以上,村情和谐、群众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村党支部、村委多次获得国家、省、市30余项奖项,关键就是始终坚持了民主公正的底线原则不动摇。

东庄村先后推行了“五议一评两公开”“四议两公开”以及“五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凡是重大事项、重要开支、重要决策,都要经党员群众大会讨论表决通过。

在我村,每月1日和重要节日我们都要组织党员群众召开会议。每次会议在强调和安排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我都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政策要求,给参会人员讲党的政策理论。近年来,仅准备的各类讲稿和发言材料累计达到10万余字。每月25日我们都要雷打不动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每次会议我们都是通过16个无限喇叭同步播放,因此全村群众都能听到。农村低保评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每次低保评选时,在申请户自我畅述申请理由的基础上,我们都要组织村民投票表决,按得票多少确定低保名额。在我村民营企业当中,有些经营者与我是亲戚关系,但在占地上缴上我从不含糊,一视同仁。都要求村其他干部如实丈量占地面积,按标准签订占地合同,每年兑现上缴款都要求亲戚所涉企业按时足额上缴,另外在村公益当中要求亲戚做好表率。

“有事找建民”,东庄村民有烦心事、难办事,不管办成办不成,都是要找我诉说,作用是双向的,只要支部、村委要办什么事,群众都是一呼百应,从没有半点畏难和怨言。

武殿生:核桃“保姆”升级奔头足

“回村里当干部就要学农业、要懂农业、要爱农业”

当一名农村干部,这是我小时候的理想。回到村里,为村里做点贡献、带领乡亲们致富,这也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

2009年我进入了村委班子,当选为村委主任。下卫底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当时恰逢煤矿关闭,农民面临失业,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那一年正值孝义市实施核桃富民战略,上级党委、政府要求每个村成立一支核桃管护队伍。我和老支部书记一起去了晋中市太谷县,请来一位农民师傅来村里教技术。然而很少有村民愿意前来参加培训,最终“两委”干部、党员带头参加,并挨家挨户走访说服他们参训。

培训嫁接技术比较困难,因为要去核桃树上去实验。我们的老书记提议去他家的核桃树地里实验,当时技术不熟练,初期学习毁了不少树,在党员无怨无悔的付出、村民不懈坚持下,慢慢从什么都不懂的村民发展成一支合格的专业的核桃管护队伍,不仅完成了自己村的核桃管护工作,而且可以给其他地方村民培训。

我对村民讲,以前做好农民是靠勤劳,现在做一个好的农民,不仅要勤劳,要掌握技术,有这两样还不够,还必须有智慧,“勤劳+技术+智慧=致富”。目前,村民修剪、嫁接每年有1-2万元的收入。

除了核桃产业、核桃管护增收,土地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一大部分。我们从2015年开始搞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每斤小米可以卖6元钱,每亩地就能增收1500元。村民一起做事,一起参与,大家一条心,干啥都没问题!

穆允青:战天斗地解水困

“任何时候,只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11月底晚上十一点多,我正在家里睡觉,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你们村村民自发地把你选为村委主任啦!我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常年不在村里,况且我是市民户口,没这资格。朋友说: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但我还是觉得不可能,就继续睡觉去了。

半个月后,镇里通知我,说,选你当村长可是费事了,因为你是市民,按理是不可能的,市民政专门向省民政厅做了请示,人家给批复了三个字“随民意”。这样我就当上了村委主任,随后镇党委又任命我担任支部书记一职。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民村人,对家乡有感情。既然老百姓把我选成了村长,我就接过了这副担子,好好干。由于地处旱塬,靠西没资源,靠东没水源,当地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旱塬水缺,唾唾洗足。”人们曾戏称新民村:“一产差、二产弱、三产没着落;吃水难、行路难、挣钱难上加难。”

解决村民吃水难、行路难,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我的办法就一条很简单,自己贴钱干!自来水主管道,加上各家入户的分支管道,加起来有将近一万米,我全部掏钱给买了回来。搞工程不给老百姓添负担,我找来两个工程队,一个工程队负责铺自来水管,另一个工程队负责硬化主干道路、修建水塔。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施工,花了100多万,两大工程顺利完工。

自来水用了两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井水根本就不够用,经常出现断水、停水现象。2016年冬天启动第二眼深井工程,当打到98米深时,钻头出乎意料折断了,施工队不干了。那年整个秋冬,我和新民村两委、全体党员干部,日日夜夜与工人们一起坚守在工地上,守着一个小小的电暖气,围坐在一起,在争辩与说笑中探讨着解决一个个困难的方法……

腊月二十七,历时90多个日日夜夜,耗资69万余元,200余米的深井全面竣工,全村人迫在眉睫的饮水问题终于解决了。

田益才:和谐稳定搞生态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和谐稳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劲势头。”

西田庄村位于南阳乡西部山区,紧邻340省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3户,139人,属于全农业村,无其他资源。

我上任以来,首先着力解决干部党员不团结、思想不统一而造成的派性问题,你争我夺,相互压制,使工作造成混乱,支部首先从自我做起,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支部积极开展党员谈心谈话工作,书记和支委、村委谈、支委和党员谈,发动全体党员和群众谈,通过谈心,送去了对党员的关心帮助,增进了同志感情,支部和村委的工作更加贴近民心,接近地气,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每年都认真对村中的计生、政策落实,救济救灾物发放情况,低保户、五保户的审核,财务逐月的收支,一事一议、发展党员重大事项决策等,都实现了公开、透明,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实现了近34年零上访。

全村和谐稳定,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协同相关部门解决了我村几辈子吃水难的问题,再不用去几里以外担水吃;为了解决村庄老化、街道难走的问题,争取上级支持进行街巷硬化;争取在外人员出资对全村的烂窑洞进行拆除,对空心村进行改造,修复了残垣断壁,用石坝砌坝,以党的政策传统家风为内容打造文化景观墙,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村庄全部绿化,新增核桃林1190亩,现在已有80%挂果成林,计划再发展一些优良品种的瓜果树,将西田庄打造成集观光、采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

田煦荣:智慧服务开启党建新模式

“社区支部关键‘抓定位’,充分发挥‘方向盘’的作用,在急难险重面前定位、定势、定岗、定责、那么很多困难和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2012年6月28日我接到组织安排到崇北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初报到,社区刚刚成立,工作人员3名,没有办公场所,辖区只有帝豪小区刚刚交房。与帝豪物业的第一次接触成为了我难忘的一次经历。帝豪开发商吴董事长见我,上下打量我,问我多大?我回答:27岁。他接下来问:社区是什么?能办什么事?我回答:社区和村委会、物业一样是为民服务机构。咱小区刚开始入住,正是我们参与管理和服务的好时候,我想在第一时间和咱的居民开始接触,和咱物业一起加油干。吴董事长笑了,问了我第三个问题:那你们人员什么时候到位,需要咱物业配合什么?我知道,我的第一次接触成功了。7月5日我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物业二层腾出了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配备了桌椅板凳。

2014年社区微信公众号开始运行,起初只能发送一些简单的政务信息,如何能开发一些服务系统,拓展网上服务项目,解决居民的多次跑腿的问题成为萦绕在我心头的大事。经过4年多的不断完善,微信平台两次改版实现了辖区居民“户关注”,社区服务事项实现平台公示、各项惠民政策实现一秒到户,我们还尝试拓展小区物业服务平台,将物业报修功能实现网上申报、预约服务,增加了小区居民后台留言区,社区安排专人答疑解惑,限时办结。

同时我们将发展成熟的各类社团组织、服务人群组团建群,针对社区群体多样化和居民诉求个性化的特点建立了3大类17个微信群,由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担任管理员,随时服务辖区各类团体和事项,逐步形成了特有的“G+W+Q”智慧服务工作法。平台从起步、成熟到现在的全市推广运行让我意识到社区党支部应当“抓创新”,充分发挥“智慧化”作用,顺应时代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满足新时代居民发展需求,形成智能党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