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中阳

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中阳县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 王艳林

绿水青山间整齐坐落着一栋栋农家小院,窗明几净、精美别致;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门前,房前屋后红花绿树环绕……这是笔者走进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村看到的乡村美景。然而,这只是中阳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剪影。近年来,中阳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颜值”,厚植农业“家当”,提升农民“底气”,将一幅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描绘得愈加清晰。

整治乡村环境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改善的就是乡村人居环境。中阳县随即启动乡村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为确保城乡环境卫生有质的提高并保持常态化,中阳县有因有革、趋时适治,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将高效化环卫保洁延伸至农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随后,中阳县又提出城乡环境提升行动,以3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在全县100个村居委开展以“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为内容的“四化”整治。全面铺开陈年垃极清理、残垣断壁修缮、家庭院落整洁、臭水沟渠治理、院墙住房粉刷、重要节点景观打造、墙面彩绘、绿化亮化等工作,村容村貌大幅提高,示范效果明显。为确保“宜居乡村”各项目标任务在今年如期完成,中阳县计划在宣传引导、整合资源、提高服务等方面下更大的力气,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建设特色小镇 激活乡村发展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特色小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和重要抓手。中阳县便因地制宜探索出建设金罗特色小镇的路子,借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目前,“特色镇”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按计划逐项落实。水峪、道棠、益家村、朱家店四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重点建设已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和各村整体风统打造;组织专业团队对镇区内建筑立面、挡墙、河道进行统一着色,对公路沿线林带全部涂白,并做到城区垃圾“日产日清”;水峪村九曲黄河阵已建好,镇区主街道箱式宣传牌及文化宣传墙全部实施完成;水峪村正在借助朝阳寺等10座庙字的文化优势,与后沟水库形成垂钓、休闲、采摘为一体的旅游优势,重点发展村民俗文化+农家乐旅游带;窄路加宽、提质改造等道路建设工程已完工,污水处理项目、河坝修复、镇区建筑立面、屋顶改造,及道棠粽叶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等特色镇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中阳县誓将特色小镇打造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使其成为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中阳县金罗特色小镇的轮廓日渐清晰。

发展特色旅游 带动乡村繁荣兴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旅游业是以特色吸引市场、拉动消费的“注意力经济”,只有全面构建差异化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才能够推动乡村地区走上以特色旅游产业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顶山脚下的弓阳新村,因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红色文化基因和山水田园风光而具有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中阳县便顺势而为,将其打造为景区型民俗接待村,探索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剪纸艺术、民俗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让当地农民依托旅游产业足不出户获稳定增收。

发展旅游产业,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按照晋西地区的建筑历史、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结合当地多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和文化旅游相互融合,修建具有高台基、圆滚公式、长厦檐、坡屋顶、沙岩基、青砖瓦等特色的仿古建筑群,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新村。移民新村还同步规划设计了小吃一条街、农家乐、剪纸刺绣艺术街、高山滑草、采摘、山地公园休闲区等旅游项目,今后将逐步完善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让游客赏田园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今年五月,首届越野摩托车赛在中阳县神圪塔村举行,此次赛事的举办有效彰显了当地村容村貌和风土人情,借助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的势头,把“美丽吕梁”的美景推广出去,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乡村振兴在中阳县描绘出一幅幸福的农村绿色画卷,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变,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大有改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