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自古文化底蕴深厚,除文人名士辈出之外,一山一水也尽显汾州人杰地灵。位于汾阳西北方向的子夏山便因其古老的文化内涵成为汾阳象征意义的山脉。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汾阳北关,翘首西北望,便可见子夏山巍然耸立,山如石雁,展翅欲飞,颇有意蕴。本期小微就带各位读者一起走进绵延千载的子夏山,领略山之美色,追忆古贤之风。
卜子夏其人
子夏山因子夏得名,所以这里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子夏其人。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为孔子学生,在“七十二贤”中名列第四。子夏以文学著称,为人性格勇武,喜欢与贤明之人相处。其先师孔子去世以后,他到了魏国西河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前人的教训,以防止臣下篡权。他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论述,还主张做官首先要取信于民。李俚和吴起都是子夏的弟子,魏文侯也尊称他为老师,相传《诗经》和《春秋》等著作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卜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宗师,三晋文化的创始人。唐朝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他为“魏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朝廷加封他为“河东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进封为“魏公”;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为“先贤卜子”。
子夏山简介
子夏山,最早名隐(谒)泉山、大陵山,因孔子高徒、魏文侯之师子夏晚年退隐于此,设教西河,故唐朝时玄宗改称此山为“子夏山”,又因子夏姓卜名商,所以子夏山又名卜山和商山。
子夏山位于汾阳市城区西北约五十华里处,清代以前隶属汾阳,民国初重划县界,山之阳仍属汾阳,山之阴划归文水县。子夏山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山石结构以纵向成层,外观颇为奇峻,因远视上形成石雁展翅之势,所以又有石雁山的说法。
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隐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也曾途经子夏山,并留下“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公式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的记载。如今的子夏山,虽历经千秋,依然层岩叠嶂,巍峨高峻,如黛如画,颇有意蕴。
子夏石室
子夏石室又称隐堂洞,为子夏隐居时的住所,是子夏山最著名的景观。
子夏石室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洞穴,坐北朝南,位于子夏山主峰半山腰的一道沟壑右侧,距山底约二百余米,沿沟壁有古人凿出的石磴可供攀援,山势险峻,石路崎岖,几成直立,十分陡峭。
石室洞口高约3米,宽近5米,洞内深约25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百余平米。洞壁上刻有浮雕佛像,洞口的上方绘有佛教中的火焰图。洞旁还开凿了两间石室,石室的门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将勤补拙”,下联为“以俭助贫”,横批为“中和”。石室的前壁上留有唐太宗秘书少鉴、唐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手迹:"石门宕雪"。传说唐僧在西天取经时曾留宿于洞中,洞内原来还塑有唐僧师徒四人的塑像;又传说唐玄宗巡游子夏山时曾在洞里休息过,因此隐堂洞又称为"隐唐洞"。
子夏石室内有一个向上斜的倒插窝,可以直通洞外,被人们称为"南天门"。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遇到日寇来扫荡,当地的老百姓便躲藏在隐堂洞。有一次,日本人一直追到了洞里,顺着南天门爬了上来。有个老百姓急中生智,脱下了衣服将南天门堵了个严严实实洞,里面顿时漆黑一片,使得日本兵心慌意乱,不敢再搜查了,没过一阵就撤走了,这才使得洞里的老百姓幸免于难。
子夏山民谚
明代风水学盛行,有人观察到子夏山山形脉象似雁阵飞掠,便有了“石雁照汾州,清官不到头”的民间谚语,更有好事者曰:“石雁喙对汾州,于汾不祥”。明万历年间,汾州知府刘一公式在汾州北门城垣之上铸铁雁二只,与子夏山遥遥相望,用以镇压石雁气势。其后,民谚变成“铁雁镇石雁,清官永不断”。子夏山因子夏在此传道授业而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意蕴,至今汾阳民间丧葬文化习俗中还流传着“头枕子夏山、脚蹬抱腹岩(绵山)”的说法。子夏山诗意
子夏山蜿蜒曲折,百岩竞秀,山壁峭立,状若锦屏,自古就是汾阳的名胜之一,历朝历代都留下了许多吟诵子夏山美景的诗句。
子夏山 赵瞻 宋
山因贤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曲,石室至今犹南倾。
(注:赵瞻为宋朝的汾州通判)
卜山叠翠 王毓秀 清
层峦一片绿云浓,子夏祠堂在北墉。
东接晓光凝翡翠,西衔晚照长芙蓉。
漫看虢虢苍溪水,乍见竦竦碧献松。
我欲采芝旬日住,恨无角里可相从。
隐泉春水 王益爵 清
商山高出五云中,一水潺注自此通。
地脉有灵留隐见,天心不禁任西东。
三春带雨浮新绿,十里澄霞涌夕红。
更向涧边深处觅,半崖花发鸟啼风。
“子夏山,汾河水,古城,文峰,铁雁,暮鼓晨钟里,府学河汾铭义。”这是汾阳百年老校汾阳中学的校歌,只言片语,却道出了子夏山在汾阳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古汾州一路走来,有过泪水,有过欢笑,循环曲折中旧貌换新颜,这期间,几多幻灭几多新生,而子夏山,一直默默地伴随着古汾州前进的步伐,见证着汾阳的发展变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先贤子夏,天地将钟灵毓秀之德赋予了子夏山,在它的孕育下,一代代汾州学子奋发图强,昂扬向上,为汾阳的发展倾注着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