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提起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眼前最先闪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
进入新时代,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又有怎样的新变化呢?也许,他们很平凡,但他们处处努力做群众的主心骨,时时散发着光和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我们深入基层采写了一些“身边共产党员”典型。他们的故事很普通,他们的事迹也很平凡,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们时刻牢记着党的宗旨,处处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新时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虽然我没啥大本事,但是能为百姓做点事,解决点困难,我还是很高兴的。”这,就是杨建军的心声;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
杨建军:一心为民踏实干事
盛夏时节的石楼县裴沟村,景色如诗如画。这里的农户十分讲究整洁,门前种植蔬菜、各种花卉,舒适宽敞的院子散落在绿树丛中,街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裴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杨建军。
45岁的杨建军皮肤黝黑、做事干练,行伍出身的他性格爽朗。说起他,村里的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一名好党员、好干部,更是带动裴沟村前行发展的主心骨和村民幸福生活的“挖井人”。
从2008年上任至今,他已连续十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全村的党员和群众们一致推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最终杨建军放弃了年入十几万的生意,回村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山村的傍晚,落日熔金。那些随着日落归家的牛群,带着自己饱胀的肚子,向着养牛场的方向缓缓地走去。说起这座养牛场,杨建军几度哽咽。村里建牛场的时候,刚好父亲病重,杨建军白天在牛场帮忙,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照顾父亲。就在父亲去世的那天早上,杨建军不顾父亲的挽留又去了村里的养牛场,一上午他的心里总是不安宁,临走时父亲祈求的目光一直在他眼前闪现。果然下午的时候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当杨建军赶回家时,听到的却是弟弟妹妹撕心裂肺的哭声。没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一直是他心里的痛。也是在这一年,杨建军患上了脑梗。村民们发现,无论开村民大会还是下地指导生产,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药丸。他的妻子哭着劝他:“我怕你的身体吃不消啊,还要把命拼上?”他淡淡一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冲在前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好政策壮大集体经济,积极争取完成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两个专业合作社的财政资金投入,按入股分红收入归集体,每年固定增收15万元,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空壳”的困境。
每次进村,开着车走在颠簸的山路上,郭恒的内心很不平静,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太多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事、大事、着急事。
郭恒:躬身基层履职为民
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总能听到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郭书记,作为第一书记,郭恒深感责任重大。带着村里贫困的详细情况和具体问题,他第一时间向县财政局领导作了全面汇报,然后到县民政、水利、农业、农机、交通等有关部门,详细了解党的惠民政策,询问扶贫优惠条件,争取各方面对牛家沟脱贫工作的支持。
郭恒是文水县财政局的一名普通党员。他2016年12月响应组织号召前往牛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2017年9月兼任牛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对内情吃清、对上政策吃准的基础上,他主持召开党支部、村委会“两委”会,初步拟定了牛家沟村的脱贫规划。他积极争取交通局投资200万元铺设进村道路3.8公里,解决“出行难”问题。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帮助21户贫困户加入北国风狐貂养殖合作社和恒远肉羊养殖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以养殖为重点的帮扶协议,由企业成立合作社,保障贫困户每年每人收入可达2400元,实现长效脱贫。实施金融扶贫工程。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9户贫困户办理金融贷款,贫困户用贷款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经营,以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分红的模式实现脱贫。截至目前,已为村里架设4000米吃水管道,建设7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解决了村民旱年吃不上水的困难;3.8公里进村水泥路建设项目已经竣工通车,50立方米蓄水池项目已投入使用……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里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郭恒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时十分注重对这类贫困户的心理疏导,进行精神扶贫。后周村贫困户中有一位残疾人叫段明明,因12岁放羊点火取暖时重度烧伤,2016年残疾认定为三级肢体伤残,家中老母亲73岁,因不慎跌倒,手臂骨折,现在家养伤。为了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郭恒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到家中了解情况,发现段明明家中既无劳动力,自身发展能力又不足,郭恒先给段明明一家申请加入了恒远肉羊养殖合作社进行产业扶贫,2017年初又为段明明和老母亲分别申请了五保户和低保户进行兜底保障……当看到扶贫惠民政策件件落实,段明明心里乐开了花。
每一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老兵总会情不自禁回想起那个年代一幅幅关于战争的画面,而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更是他们心目中想表达的骄傲和自豪。
谢乐:铭记历史守卫幸福
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高崖湾村村民谢乐在抗美援朝时期,是一名汽车兵,驾驶军用卡车,负责运送粮食,途经河北、四川、丹东等高山险地,源源不断供应粮食给前线部队。
日前,记者采访了谢乐这位抗美援朝老兵。虽然岁月远去,但已是89岁高龄的谢乐老人仍清晰地向人们讲述了抗美援朝岁月的激情与使命。
“那时候在朝鲜呆的日子里,美国的飞机经常飞到朝鲜来,天天都炸,每天都能听到空袭警报声。”谢乐说,当时朝鲜街上多是木头房子,飞机一丢炸弹下来,整条街就变成火海了,许多人躲都没地方躲。当时的谢乐满脑子想法是,“看着敌军的撒野,我就想当兵把他们赶出去。”
作为一名汽车兵,谢乐直面战争残酷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战火烧到哪里,汽车就开到哪里,有时运输物资和弹药到前线之后,回来还要拉很多伤员,对于谢乐来说,方向盘就是他的武器。在那条“生命补给线”的路上,他冒着敌人的炮火,驾车往来,纵横驰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6年谢乐转业到太原建筑工程部开车,开了一年半之后回到离石,又当选为高崖湾村的党支部书记,一当就是十六年。谢乐的妻子贺改清回忆道:“我们家老头子是个直性子,一身清廉,那会一个包工头想要包揽一个工程,拿着几斤猪肉上门谈事情,一进家门就被骂了回去,老谢说拿着东西公事谈不成,不拿东西来才能谈公事。真正没吃过群众一顿饭,没拿过群众一针一线。”在与谢乐交谈之余,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苦并不是吃亏”。什么事情都抢在前头干,人们不干的脏活累活他抢在先,真正把吃亏精神落实到了行动上。
一提起年轻时当兵当支书的事,谢乐情绪高涨,岁月没有消磨老兵的斗志,反而使军人的信仰更加坚定。年事已高的老战士见证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自己村子的车水马龙,谢乐感叹:“如今的好日子,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善,成就更好的自己。
张金平:心系群众倾情扶贫
正值壮年的张金平,是中阳县水务局副局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为铸造党的事业新的辉煌发挥着独特作用。
他严于律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大业,主动承担核查任务,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半年时间里,老张不畏艰辛、顶风冒雪,放弃了休息时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凭着“脱贫摘帽”就是工作职责的信念和担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持续奋战,从来没有丝毫懈怠。圆满完成了中阳县暖泉镇2017年未脱贫户基础资料1438户、2016年已脱贫户基础资料120户;入户核查2017年未脱贫户746户、2016年已脱贫户123户的核查任务。
他精益求精,忘我奉献。脱贫攻坚路上不畏艰辛,“认真、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深埋在了张金平的心中。核查期间,74岁的老父亲身患肝硬化积水、肺心病两次住院,面对繁重的核查任务,老张忍痛始终坚守岗位,忘我奉献,坚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行工作职责。今年正月,老父亲病情加重转院至汾阳医院,前后一共十几日,身为儿子的他无暇分身,万般无奈下只好让年幼的侄女去陪床照料父亲,而将对父亲深深的愧疚埋藏心底,仍然奋战在核查一线。
他工作勤恳,作风扎实。老张始终持续端正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应对脱贫攻坚核查工作事务杂、任务重的工作性质,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职责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用心负责地开展工作。“同志,还有最后两户人家,车子去不得,路又难走,太远了!我们熟悉他家的情况,告诉你们核对一下表就行了吧?”“不行,再远再难走我们都要去看看,把这户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才好。”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不同的地点,张金平时常都会与村民们有这样的对话。在核查岳家山村时,暖泉镇刚下过大雪,坡陡沟深路滑,尽管小心翼翼但最终还是发生了事故,所幸没有人员受伤。在入户核查过程中,张金平不厌其烦,不耍态度不发火,耐下心来讲规定、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劝导仍住在危房之中的贫困户高某同意按照相关办法按时置换改造;劝说未被识别为贫困户的村民毛某,全面了解了精准识别的“八不进”、“三类人特殊要求”等具体规定,满意而归,此后再无上访。老张的工作被老百姓看在了眼里,让在了心上,这样的共产党员,好样的!
图 郭炳中
本报记者 马 龙 冯海砚
通 讯 员 马智勇 王燕华 朱宏凯 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