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吕梁千里远,红色基因永相连。6月30日,在“七一”建党97周年来临之际,“吕红二团”走进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参观,开展“不忘井冈·建设吕梁”主题党日活动。
“吕红二团”这一“番号”的由来要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说起。今年5月25日至5月31日,市直工委组织市直机关党支部书记在井冈山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期间,所有学员被编排成四个组,“吕红二团”是其中之一,口号是“学习井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八角楼畔曾经的璀璨灯火、红军战士的视死如归、挑粮小道的革命足迹、黄洋界逝去的隆隆炮声和军民众志成城……”“吕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月过去了,在当初建立的微信工作群里,时常有人怀念、感慨、辩论。
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为了感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吕红二团”走进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共同延续着难忘的“井冈情节”。
岁月失语,唯物能言。在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内,一张张破旧的桌椅、一盏盏黯然的煤油灯、一件件爬满补丁的军大衣、一双双注满深情的“千层底”、一枚枚笨拙而威力无比的地雷、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铮亮但依旧威武的大刀……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挂在墙壁上,裱在相框里,向世人诉说着这片红色热土曾经的烽火岁月。
正如馆长高宇峰所说,“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馆内一万多件展品,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吕梁革命先驱英勇斗争的红色遗存,所藏文物全部为吕梁本土征集而来,因此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能够真实反映吕梁革命老区历史的活的教科书”。
大家静静地聆听着、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听了高宇峰深情讲述吕梁革命先驱张叔平的故事后,人群中发出感慨:“吕梁英雄,太伟大了!吕梁精神,需要我们代代弘扬和传承!”
“作为吕梁人,我们要真正了解吕梁这片热土,了解我们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如果现在我们不抢救、不保护这些文物并挖掘、整理、展示给全国人民看,再过几年就什么也没有了!我就是想用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证明、充实吕梁精神,使吕梁精神扎根吕梁、光耀全国。”高宇峰动情地说。
“高宇峰同志比咱们更了解吕梁的历史,更懂吕梁的厚重,更爱吕梁的人文和精神,他也确实用行动证明着。他说那是一种爱好、一种责任,我觉得那更是一种赤子情怀!这样的坚守,难能可贵!初心在哪里?初心就在这里!”来自碛口景区管理中心的高荣明说。
走进吕梁古兵器博物馆,眼前是琳琅满目的古兵器,5个展厅布满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春秋汉唐,再到明清和抗战等各个时期的3000余件兵器。
其中一件藏品备受瞩目,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那就是 “贺龙元帅使用过的战刀”。2015年,该馆董事长高花花带着这把“贺龙元帅使用过的大刀”登上了《天下寻宝》栏目,不仅展示吕梁光辉的革命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吕梁古兵器博物馆。
如今,吕梁古兵器博物馆已成为吕梁市区20余家单位授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两个博物馆,如此多的藏品,是高宇峰30多年的心血。30多年来,他跑遍吕梁的沟沟岔岔,跨越无数山山水水,多少次因为一件文物而“踏破铁鞋”,多少次因为一个线索而彻夜难眠,只为将这些精品留存于世间。
“爱它就像爱生命”,高华华说:“在人人追逐名利的今天,父亲却愿意为了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而默默坚守、无私奉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和感念啊!”
事实上,馆长高宇峰还曾先后向兴县晋绥革命纪念馆、临县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纪念馆、离石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共捐赠珍贵文物 338件。他说:“吕梁急需建一个真正的大型博物馆,将吕梁山这方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红色热土,打造成与井冈翠竹共艳、与太行群峰并雄、与大别山相映、与宝塔山遥相呼应的红色旅游圣地,谱写出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