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

□ 覃彩虹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入高潮阶段,语文教学在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地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时空广阔,我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在接触语文,也就是时时都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的自觉探讨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都在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以此为契机,揣摩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语文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师生产生共鸣的基础,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中才能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

二、巧设语文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容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教师巧妙的设计导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入情入境、入耳入目。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三、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语感的深浅,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的熟知程度。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师的激情是点燃情感共鸣的火花。一堂语文课是否充满生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就将成为点燃师生感情共鸣的火花。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导”应要求精炼,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教师的“读”应准确流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严词,或清新明快。教师的“讲”应当声情并茂,激动之时可用手势体态语言,将课文中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通过教师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激起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的情感产生的共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师、学生、课文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以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以教师的激情成为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求学,乐于求知,乐于探索,喜好语文。

(作者单位:交城新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