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包涵了传统新闻体裁所能涵盖的方方面面内容,除日常社会新闻外,还可以涵盖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有与时政、社教新闻的交叉,还可涵盖一部分消费、经济信息;就传播者和传播形式来说,它又深蕴着传播者的人文关怀、人本思想,含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及本土特征,为地方百姓平民所喜闻乐见。例如,以“民生视角,本色表达”为宗旨的湖南经济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都市一时间”的报道对象就以城市生活、社会新闻为重点,所提出的选材标准就是“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
一、民生新闻的内容、特点
“民生新闻”的“民生”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民生”中的“民”应该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民生”中的“生”可被视作民生新闻的内容层面,大众传媒对“生”的理解是统一的,基本可以概括为:生活、生存、生计、生命。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
在信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媒体围绕收视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时政新闻承载的导向责任,受到较多的规则约束,而社会新闻千变万化,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民众在生活中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管理部门的乱收费、困难群众的无助际遇等等都成为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民生新闻正是通过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力图呈现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而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着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
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好比是“窗口”,而从不同的窗口看风景,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相反,如果角度老套,也就没什么新闻价值,观众也不愿意看。
二、民生新闻角度的选取
那么民生新闻的角度该如何选择呢?根据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
2、以小见大找角度
以小见大找角度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个“小”,就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3、虚中觅实找角度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民生新闻记者必备的知识结构
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第二层次:文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第三层次:新闻业务知识。新闻业务知识自然是关于记者怎样进行采访、写作、后期制作等专业的知识了。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懂得采访的技巧。
四、民生新闻对摄像记者的要求
毛泽东曾说:“不打无准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记者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一些特殊事件的报道,往往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做准备。电视社会新闻对摄像记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多事件都是突发的,而摄像记者也应该随时待命。适时检查自己的机器是否正常,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等。摄像记者还应该具有观察、抓拍的能力。
任何一个栏目要想经久不衰,就得有一个好的栏目定位,确定好栏目受众,之后要从栏目制作上下功夫。而电视社会新闻要想越办越火也同样需要做到这些。想让思想不落于俗套,想让节目做得让观众想看、爱看,那就要做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就要站在观众的角度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就要要求记者与摄像要充分配合以达到采访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节目播出时,还要有一个亲切的主持人,而且主持人的说话口吻、风格也要符合当地老百姓的语言习惯,更加口语话、通俗话。总之,一档好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是一个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作者单位:方山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