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晋
“当干部就是要为民着想。”52岁的村支书李茂金一边向记者介绍磁窑村的情况,一边很有感慨地讲道。
磁窑村是交城县天宁镇的一个村,位于交城县城东北方向,村庄静谧安详,民风淳朴,村名和陶器一样拥有久远的历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专家在磁窑村北发现了唐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黑色釉、饰有月白色彩斑的唐代花瓷腰鼓。交城唐代瓷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唐代瓷窑的分布向北推移了一大步,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
磁窑村的交城窑是山西唐代始烧的六座窑口之一,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时,磁窑村因烧瓷而闻名天下,现在该村已搬迁新址。
恢复磁窑古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磁窑版的“富春山居图”,再现古村辉煌,一直是该村村民们多年的共同愿望,也是连任10多年村干部的李茂金的一个梦想。为此,他带村干部积极谋划磁窑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组织两委干部赴高平“良户村”考察学习古村落开发建设,现场取经,使干部们对磁窑古村落开发坚定了信心;他们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制定了“一心七区”旅游大框架,通过整治建设项目区,现在磁窑旧村区域全部空闲,实施面积能达到330亩,各项开发条件基本具备;组织成立交城县磁窑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北京华夏地标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开发项目有序推进,使得磁窑村转型发展和振兴前景指日可待。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上去了,实力增强了,村民富裕了,党支部说话才有分量,办事才有基础。”李茂金说,为了找准促农增收的路子,他充分发动党员群众依据村情、民情和所处的地理优势,讨论分析全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村里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在他的努力下,该村依托属地企业为磁窑村安置贫困户9户22人;2017年村集体对高考入学的7名学生奖补1000元—3000元,形成教育资助长效机制;落实金融扶贫35户,户年增收3000元。
“在过去每次选举的每一张选票中,我看到了全村党员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更感到了肩负的责任和压力。”李茂金告诉记者。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心,早在2016年,他个人投资150万元在岭底乡石家庄村西雷庄组兴建起占地20亩年产10000头肉猪的“常兴现代化肉猪养殖基地”,吸纳该村贫困户30人在基地从事饲养、清洁、保卫等工作,还有贫困户200人通过县财政涉农资金的扶持,基地以每户5000元一股参股,肉猪出栏后按6%分红,每户至少获利300元,目前,磁窑村54户124名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他还组织村集体先后投资360余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街道硬化20多公里,修缮了全村自来水管网和排水渠120米,建起200立方米蓄水池,方便村民用水,村内外建设了1500多平方米的大车、小车停车场各一处,村级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面开展了街道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换装太阳能路灯,粉刷墙壁2万余平方米,打造了5面文化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围绕兜底扶贫,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方筹资修建起“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已入住53人,其中,五保户6人、低保户32人、贫困户15人,为老弱病残群体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围绕文化惠民,建起了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为全村代缴有线电视费,并减免照明电费。全村的干部群众真正从加强党的建设中,凝聚了干劲,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
这一切归功于李茂金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伊始,就带领“两委”班子成员着力抓好班子建设,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以干部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素质为目标,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注重教育和引导党员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带领下,磁窑村“三基建设”成效显著,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增强。该村被交城县人民政府多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荣誉称号。李茂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
风雨历程十余载,赤胆忠心话桑麻。多年来,李茂金就是凭着这样一颗火热的心,一股为群众谋利益的干劲,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取得了累累硕果,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