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精准脱贫专刊

妇女史冬英养猪脱贫

□ 陈久平

在岚县王狮乡李家湾村外的一个黄土梁下边,有一座新建设的彩钢房养猪场,谁也想不到这是当地一个农村妇女经营的养猪场。史冬英还是那种农村人的打扮,脸上没有涂脂抹粉,衣着也很普通,说话还有些腼腆。她现年47岁,曾经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全村整村脱贫,她已出列。家中六口人,2015年前夫妻二人一直在外打工,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庭开支很大,生活非常困难。2015年冬乘着国家脱贫攻坚扶持产业发展的东风,她毅然放弃在外打工,走上回乡自主创业之路,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创办养猪场。作为农村人,不仅对猪有好感,而且对养猪那样的活也很熟悉,加之村内场地宽阔,水电方便,房屋周围地域宽敞,是创建养猪场的有利条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普通农家妇女,既缺少养猪方面的资金,又没有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资金,靠贷款、向亲朋好友借,跑破了鞋,磨破了嘴,最终靠国家的扶贫贷款资助12万元、自筹8万元,共计20万元,建起一所占地200㎡,年出栏300头生猪的养殖场。可哪想到,由于初期不懂养殖技术,猪仔的防疫没有把好关,有几头猪仔陆续死亡,她与合作方大象集团积极联系,对方及时派出了技术人员给予帮助。经验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史冬英时常和猪睡在一起,细心观察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把养猪事业越做越好。养殖场建设过程中,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猪品种、统一疫病防控的要求,不但从选址、设施条件配套到生产管理、饲料、水质、污粪处理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经过6个多月的辛勤养殖,获利7万多元,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强养猪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节省资金,在养殖场建设过程中,很多脏活重活都是她一个人完成,为了猪场早日投产,有时干到晚上两三点才睡觉。第一排猪舍刚竣工,她就兴冲冲地从大象公司购进种猪,开始自繁自育,聘请大象公司技术员进行指导,当猪长到60公斤左右,由于资金紧张无钱购买饲料,在借款无望的情况下,她只有向合作方求情说好话,请人担保协调,让公司赊销她猪饲料,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在饲养中,她把小猪当宝贝看待,为第一头母猪接生,她守了母猪两天两夜,她回忆道:“之前算了它的预产期,等到那天,我就在猪圈里眼巴巴地守着,生怕它下崽的时候我没看见。吃饭也在那儿,连打盹也不敢。”眼看着时间过去了,可待产母猪一点动静也没有,以为猪出了什么毛病,熬到第二天晚上,母猪才开始有产仔的动静,不过产崽的时候她比它还着急,毕竟是养殖场繁育的第一批小猪,是希望的种子,宝贝着呢,终于,母猪产下了10只幼崽,这才让她安睡了一觉。

“干事业要有恒心、决心,更要有信心。”这是她口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一年多的养猪使她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她是一名成功者,靠汗水、靠智慧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当地人对于养猪产业那种落后的、传统的旧观念。史冬英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养猪场所用工人都是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使他们每月都有固定工资,实现了稳定脱贫。她今年多方筹措资金计划建立一个合作社,将村内有养殖热情的贫困户都吸收进来,通过帮助社员们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建猪舍,传技术,来带动当地养猪业的发展,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史冬英,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能经营一个300头猪的养猪场真是不简单 ,她既是老板,又是饲养员,又是兽医,她怀着致富的梦想,崇尚科学,一不怕脏,二不怕累,艰苦创业,在养殖的致富路上昂首起航,用先进的理念推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为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展现了一名养殖能手的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