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8岁的李永松老师在临退休前做出了一个让亲戚朋友和学校老师颇为不解的决定:去兴县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而再过一个多月,他就到退休年龄了,却丝毫没有做要退休的准备——
“脱贫攻坚是硬任务,必须委派一位讲党性,对农民充满感情,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去。”2016年11月,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在委派市直单位第二批农村第一书记时,学校主要负责人考虑到了有30多年工龄、一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李永松老师。
“我身体好,也是农村出来的,有农村工作经验,帮助贫困村有优势。即使再过一半年我到退休年龄了,还可以坚持下去,直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学校领导征求意见时,李永松老师没有推辞,而是态度很坚决。几天后,他便背着行囊,赶到了组织指派的贫困村兴县蔚汾镇土贞村。
“不是心血来潮,只是想做点事情”
学校里好多老师在得知李永松老师要去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颇为不理解。“都快退休了,干嘛还去受那份罪!”
“讲台上叱咤30多年,还能沉下身子驻村当‘村官’吗?”当初,一些人并不看好李永松。可他去了,而且还选择了一个底子薄、基础较差的村子。在兴县一些部门工作的李永松老师带过的学生知道这一消息后,都为老师捏了一把汗。
土贞村虽然临近兴县县城,但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乱村子。2016年村里还有贫困户34户74人。贫困发生率为10.5%。其中深度贫困户2户6人。而且当时村“两委”班子严重涣散。村党支部总共才三个人,支部书记因病请假,一个支委常年在太原打工,班子里实际上只有党支部代书记范永青一人在岗。再加上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村级办公场所,长期不开党员会,村里的党员们都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组织处于严重瘫痪状态。
面对这一切,李永松皱了皱眉头。
当问及面对这一情况想没有想过退缩时,李永松老师这样回答:“我本来就是出生在农村,农村的好多情况还是了解的。我的父亲退休前是农业部门的干部,岳父退休前是乡镇主要负责人。他们退休后都回村继续担任村干部,为农村脱贫致富发挥余热。虽然他们都已离世,但对我的影响很深。”
出于自己对农村的一种特殊感情,为了回报农村的养育之恩,继续完成父辈的心愿。李永松老师没有想过退缩,这也许是当初为何毅然决定去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真实想法。
从那一刻起,学校里的老师都很难见到李老师一面,少则一个礼拜,多则二十来天。当老师们再次见到李老师时,他两鬓的白发似乎又添了不少,脸上的皱纹也多了,整个人忙碌了起来。当初选择做第一书记,有的人说李永松可能是“心血来潮”,照现在看来,他只是想做点事情,想在临退休的时候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从大学校里来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范永青对李永松的第一印象,是与几个问号连在一起的。
“市里来的,人家真能适应咱这穷山村?能扎下根吗?到底能不能给村里办些实事呢?”李永松刚驻村时,范永青虽然只是村里的“代理书记”,但是打心底希望有个人能够把村里的事情支起来,让村里的老百姓生活过得好起来。李永松进村当天,这位“代理村支书”犯起了嘀咕。
有这般疑虑并不奇怪。虽然离城不算远,但是土贞村却没有自来水,村民吃不上水,进村的道路还是黄土路,雨天一路泥泞出不去,雪天一路薄冰打滑回不去。多年来,村里的模样都难以改变,一个外来的“书生”难道真能翻了天?
“李老师一进村就住上个十来天,几乎天天都在村里,为的是能和群众天天见面。到村第二天,他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情。进到贫困户家里,听到辛酸处,李老师自己先忍不住红了眼眶。”李永松住村时,范永青几乎和他泡在一起,李永松住所言所行都感染者范永青。去年的“两委”换届时,范永青“转正”了,他对李老师的疑虑也随着村里的一些起色少了许多。
村里人见了老师都很尊敬,见了老师总是觉得亲切。慢慢地,村民们也开始议论这位大学校来的老师:“这位李老师对农村很熟悉呀,不像是讲台上拿粉笔的人啊!”
不到两年,进村的水泥路通了,直接通到村子里;村子山头上的坡地里架起了蔬菜大棚,棚子里可以种上西瓜、甜瓜和其他蔬菜水果;村级阵地也建起来了,整齐的座椅,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一应俱全……
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村里的老支书,今年68岁的孙杏儿的家就在离村委会不远的高疙瘩上,一出院门就可以看到整洁的院落和一排整齐的村级活动场所,回想当初自己给党员们开会就是走到谁家开到谁家,家里凳子椅子不够了,就摞几块砖头席地而坐。
现在,村里的人见了李永松就会竖起大拇指或者投来敬佩的眼光:“从大学校里来的老师就是不一样!”
“从学校到驻村,我就像回家了一样”
进村没用了多长时间,李永松就对全村的贫困“家底”摸了个清:基础设施不足,缺水、少路是基本村情,因病、因学、高龄丧失劳动能力是致贫主因。李永松坐不住了,他和村干部、县里的帮扶干部、镇里的包村干部一合计,得先从最要紧的吃水问题干起、得先从村民的出行问题做起,得先从抓好党建工作做起……
投资20万元的村级阵地建设完工了;投资12万元的户户通公路通到了村里,更通到了土贞村人的心里;自来水通到了家里,危房也改造了,村级卫生所也快修建完工了……
一年多的时间,土贞村的变化还真不小。而真正的大变化是村里有了蔬菜大棚,世世代代种植西瓜甜瓜的土贞村人可以通过承包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让自己日子过得好起来。
抓脱贫是第一书记的硬任务,对此,李永松有着自己的理解。前些年,农村发展产业就像“翻烧饼”,前年种杂粮、今年种核桃、明年搞谷子,乡亲们没少折腾,钱却没能赚来多少。在多次调研摸底后,李永松发现,土贞村世世代代种植西瓜甜瓜,是兴县远近闻名的种植瓜果的村子。于是,在经过多方考证和研究后,李永松打算在土贞村修建蔬菜大棚。
村里的勤快人忙起来了,除了自己的“口粮地”,主要精力就放在大棚了,都希望通过种植大棚过上实实在在的好生活。
村里的党员们也忙起来了,只要村里的大喇叭一喊,都集中到了村级活动场所。学党章、党规,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开民主生活会,一起研究脱贫规划。现在,土贞村的党员都有了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有党员活动室、扶贫作战室、便民服务室、矛盾调解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他们不仅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更激发起了带动全村致富的动力。
日子过得困难的村民也看到了希望。孙杏儿妻子几年前脑梗死,瘫痪不能自理,行动不方便。为了照顾妻子,他也只能在村里做一些农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李永松对此上门关心,孙杏儿妻子虽然说不了话,但是每天晒太阳总爱坐在院门口,因为那里直对着村委会,那样经常能看到李永松老师的身影。
提起土贞村,李永松如数家珍,能够详细介绍每一户村民家的人口、生产生活、基本收入、子女以及存在的困难等基本情况,谁家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能一一道来,仿佛他就是村里的一份子。“家里边有事情,赶回去赶紧处理完了就赶紧有回村了,一年来,回村也是回家的感觉”,李永松说。今年春节刚过,李永松就回了村子,一住就是十来天。
“如果有可能,退休了还想留在村里”,李永松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的目标是在村里建30座蔬菜大棚。他扳起手指算了算:每棚收益3000元,每户贫困户就可以分配1000元,村集体留55000元。这样既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破零的目标。
入伏天雨后的土贞村,片片白云如厚厚的鱼鳞撒落在蓝蓝的天际,夕阳如火球般挂在了天边,光芒四射,把李永松稀疏的白发映照成了一个火红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