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农民脱贫搭上企业发展“快车”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纪事

□ 本报记者 李雅萍

作为山西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企业帮扶等脱贫手段组合发力,探索形成了“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企业帮扶脱贫的新路子。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集种畜禽繁育、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及屠宰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该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种禽繁育、饲料加工、肉鸡(肉鸭)屠宰、生猪养殖等产业链。在我市,该集团设立了24个分(子)公司,35个生产基地,包括文水、汾阳、交城、孝义、离石、方山、岚县、兴县、临县、交口、柳林11个县(市、区)发展完善了肉鸡产业和生猪产业。该公司不仅在文水县完善和发展了肉鸡产业化项目,同时在孝义市投资2.6亿元新建了3600万只肉鸡屠宰的产业化项目,在离石、岚县、兴县分别新建了年存栏3000头——6000头的种猪场,在方山、文水等地新建商品猪场等,在文水、汾阳、交城、孝义、临县、离石新建了26个标准化商品肉鸡养殖场,吕梁区域累计投资达1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从事畜禽养殖,间接带动玉米种植户、毛鸡、饲料运输户等农户17万户,农户年增收达10亿元以上。

该集团公司通过“两个模式”,将扶贫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肉鸡和生猪养殖上。“以生猪养殖为例,第一个模式是推广‘211’工程。”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211”工程即:一对夫妇、建一栋猪舍,饲养300头左右,占地不到1亩,投资15万左右,即可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公司帮助农户建设标准化猪舍,农户交少许保证金,便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回本,而且农户工作、生活两不耽误,确保了家庭稳定、社会稳定。第二个模式是推动“1+1+1+1”发展模式,即:政府牵头帮助解决土地和水、电、路三平;金融部门提供农户贷款(农户贷款,企业可提供担保)支持;村委、合作社组织贫困农民入股,1-10万元均可;企业参与帮助建设高标准猪舍和生产管理。产生利润按比例分红,保证参股农民年最低15%的分红。这一模式,可带动没有资金、又想脱贫的贫困农户共同参与,实现富裕梦。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推广“两种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以来,切切实实收到实效,农户不用承担养殖市场风险,该集团执行的“三固定、五统一”(雏鸡或猪苗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统一提供雏鸡或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制定防疫程序、统一回收毛鸡或毛猪)的“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企业也得到发展,实现了双赢。“由于合同保障,农户一只鸡可获利3元,一头猪净利润可达150-200元,按1户一批养殖300头猪、四个半月出栏计算,一年可出栏两批半、养殖700余头猪,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方山县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账。 

截至2018年上半年,大象农牧集团公司在岚县普明镇、方山麻地会乡、兴县康宁镇、文水县马西乡、汾阳市的石庄镇等地高标准商品猪场和种猪场建设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在我市发展“211”工程663项,带动1000余户农户脱贫。分别在方山、岚县、汾阳、交口、柳林、离石、文水、兴县、临县九个县投资3亿元建起4个种猪场(1.3万头饲养量)、13个育肥场(存栏10万头规模);通过启动“1+1+1+1”和“211”项目,直接发展生猪养殖40万头,带动近5000户贫困户脱贫。

到“十三五”末,该集团公司战略规划“5332”,即形成放养500万头生猪,300亿元的销售收入,300万吨饲料销售,2亿只肉鸡宰杀。“努力在企业精准帮扶中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答卷。”该集团公司负责人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