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精准脱贫

以产业化助推脱贫攻坚

□ 梁瑜

我市脱贫攻坚再战再胜,产业扶贫开创新路。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规模成倍扩大,特色农业发展到 40.3万亩,建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汾州香、兴县黄河杂粮、山花烂漫、岚县马铃薯等知名品牌获得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

我市产业扶贫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推进产业扶贫氛围不浓,除涉农单位外,其它社会力量对此关注不多;二是农民参与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大多数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租金,而参与生产及管理的人很少;三是发展资金受约,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

种种事实说明,现阶段脱贫攻坚核心产业还需继续强化,因地制宜精准导入产业,将产业打造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动龙头,不仅能直接解决就业创收,更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解决贫困农村缺乏长期产业、可持续产业的问题。

按照“强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产业脱贫要在发展理念、产业培育、发展路径上下大功夫。要加大力度,大力转变我市农业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破除传统观念,改变耕种模式,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制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进入生产经营领域,构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多元化的新型双层经营体系;农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基地建设、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等多个环节,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超市+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农业企业要力争成为产业在当地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多年积累优势,因地制宜地精准导入产业、发展产业。

在此基础上,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企业联合,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发展,向品牌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