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让国学教育的长河 永远流淌

□ 本报记者 梁瑜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情操。“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就曾集体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时至今日,虽然全社会掀起了“国学热”的大潮,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市群众对传统文化吸收认同的程度仍然远远不够。

有专家指出,公民的文化认同和文明修养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瓶颈。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化”掉。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极为重要。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从文明修养的角度来看,我市群众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而,在各个层面大力推进国学教育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个人,也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市教育现状, 持续推进中小学国学教育,可以考虑在幼儿园及小学阶段,设置国学经典诵读课,根据年龄及学习任务的不同,做好具体的课时安排,在低幼阶段甚至应该保证每天有半小时的诵读时间。利用幼儿期记忆力好的特点,直面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只求背熟,为以后进一步的理解与人生实践打好基础。小学阶段也可把写仿临摹加进去,恢复历史上小学生晨写一仿的办法。

国学内容丰富博大,小学生学习应该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初高中阶段对经典的学习,应该逐步精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经典。并推荐学生在自己品读的同时,阅读古今大师对经典的相关解读,以利于其思想的加深。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读经典不是为寻章摘句,重要的是要体悟,要践行,通俗地说,就是学以致用。当学习懈怠的时候,能想到“业精于勤荒于嬉”;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会想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会想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当想到父母的时候,会想到对父母“唯其疾之忧”才是真正的孝顺。要让经典的力量不仅惠及自身,而且还要尽量影响他人,这才谈得上是真正地弘扬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涵盖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除了传统经典外,还包括民俗、传统节日风情、中医、武术和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古琴、书法、围棋、国画等。应该利用各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学的营养从不同角度滋养我们的灵魂,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多渠道,多方面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国学教师队伍。在现在国学专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尽快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国学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和各大高校开展合作,通过开展教师国学经典教育专题培训、继续教育、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等多种形式,强化任课教师国学经典教育能力。组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赴国学经典教育开展得广泛、扎实地区、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增进对国学经典教育的感性认识,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