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家访第一书记体现严管厚爱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前段时间,省委在临县召开全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座谈会,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各地党委和派出单位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关心爱护”。目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座谈会精神。7月2日,市直工委发出了关于对市派农村第一书记集中进行家访的通知,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激励第一书记牢记使命,扎根一线,用心用情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日前,市新闻办、市城镇联社、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等一些单位党组织已经先后对所在单位派驻的第一书记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第一书记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第一书记的思想、生活以及驻村以来的其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家访解除其后顾之忧,督促其做好农村帮扶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制度被广泛运用,如今,我市“效仿”这一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市精准帮扶工作,不失为在加强第一书记管理方面的一创新之举。

领导干部上门家访,有利于第一书记的健康成长。通过家访,把对第一书记的监督触角延伸到八小时以外,这不仅是对第一书记及家属常提醒,引导其加强自我教育和约束,也是为更好地了解第一书记家风、生活习惯等情况提供了渠道,让第一书记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监督与关爱。市新闻办在家访时,该办派驻的第一书记张羽父亲教导儿子:“不要看钱太真,要廉洁!”张羽父亲介绍说,自己也曾在农村待过三年,希望儿子珍惜机会,好好锻炼;领导干部上门家访,有利于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通过感谢第一书记家属对精准帮扶工作的支持,进一步得到家属的理解和参与,鼓励和激发第一书记进一步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发力;领导干部上门家访,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的“稳定器”。通过家访,可以让第一书记更加懂得孝敬长辈、教育子女,及时掌握其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化解矛盾心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严管更要厚爱。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第一书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他们才能够干得开心、拼得安心,脱贫攻坚的重任也将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