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县域·文水

张永利:敢想敢干将荒碱地变成旅游区

□ 文/图 武添鑫

张永利(右一)接受采访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40年来,位于文水县孝义镇桥头村的“桥头湾”,曾经的一块烂荒碱地,在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被打造成号称有文水“白洋淀”之称的湿地生态旅游区,这个旅游区的创造者就是张永利。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桥头村里有一大片荒碱地,是当时村里副业队的遗存,用村里老人们的话说,那是种粮粮不收,种树树不活,种草草不长的地方,因此荒置多年无人问津。1978年岁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血气方刚的张永利和千千万万改革者一样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张永利属于那种“敢想敢干”的人,他渴望变化,渴望辉煌,不安于平淡。他坚信,生活需要奋争,而生命也只有在勇于改革中才能留下轨迹。

当笔者问到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是如何想到要做一个生态梦时,张永利笑着说道:“其实创业伊始,自己只是想建个鱼池,文水水利条件优越,水力资源充足,东有汾河,西有文峪河,中有磁窑河,还有文峪河、神堂两座水库,两个大口井,全县200余个村庄就有水滩三百多个,水资源十分丰富。而当时的文水县委、县政府也发出号召,将集体现有的废坑滩、荒碱地全部放开让农民发展养鱼,谁承包开发谁受益,开发工程大、投资较多的鱼池,国家给予适当资助。我想着国家给的政策这么好,为什么不敢大胆尝试一把呢?难道真的就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吗?况且桥头村就有这样的条件。”不甘平庸的他抢抓机遇,将无人问津的60亩荒碱地承包了1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张永利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利用土砖窑现成的洞和十几个池子改造成鱼池,就这样养鱼事业开始了……

慢慢地,张永利的养鱼事业越做越大,到了90年代初,他把周围养鱼的散户都吸纳进来,形成了80亩的养鱼规模,鱼种销往省城各地,就在张永利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时,突如其来的天灾让鱼种一夜之间几乎全部死亡。张永利说:“当时看见水面白茫茫一片时,心凉的后脊梁骨都发冷,好像用针扎心一样”。当初鱼塘繁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产业凋敝,一片萧条。此时的张永利已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变卖了所有的养鱼机械,走上了打工之路。

随后,他在村里打过井、洗过煤,日子慢慢恢复了平静,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人也过得祥和安乐。后来,因为自己的老实能干,还当选过桥头村的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不管日子怎样,不管前途如何,他都没有放弃他曾经流过汗水的那片盐碱地。

一晃30多年过去了,2016年,退职后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像同龄人一样,或围坐牌桌,或感叹人生如梦。可当听到习总书记那句振聋发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张永利觉得沉睡已久的斗志又重新燃起,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等政策的感召下,他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想到年轻时那场轰轰烈烈的“养鱼运动”,再看看废弃已久的鱼塘,他心动了!现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发展旅游业,将废弃的鱼塘打造成一个大型生态园。

说干就干, 他火速外出考察,赴临汾、到山东 、访西安....许多生态旅游与文水相近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很快,他的二次创业开始了。他先在这片荒芦苇地里开挖了类似运河的航道,成为通向芦苇深处的两条水路。2016年底,尽管寒风陡峭,他却干劲似火,整整一个月,已是花甲之年的张永利,跟工人们一道同吃同住,不知疲倦地操劳着。挖好的河道里连接着鱼塘,一个大型的生态园雏形已现。继而他认识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是美丽乡村的“形象代言人”。于是,除了岸边停靠着几艘船只供游人们划船外,他还在河道里种上了荷花、睡莲,同时,在生态园里引入黑枸杞、板蓝根、秋葵、野芙蓉等30余中果蔬类品种种植,通过交流学习、试种实验的方式,选取最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发展的品种进行推广。他要求生态园的工作人员,对生态园出产的农产品品种精挑细选,并亲身示范。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园林工人进行修剪、整形、嫁接,决心打造生态园中最优的种植质量。

如今的桥头湾,正在成为一个供游人观光的旅游地,尽管处在发展期,但希望之光却处处夺目。这里还是一个亲子休闲田园,他提出通过亲子休闲带动生态园经营,提升营销效果。生态园专门腾出十几亩地作为孩子们的“自留地”,他们可以在这里亲手植树、种出蔬菜、水果,感受食物从泥土中孕育的神奇。同时,生态园设置了烧烤区、运动区等,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农耕活动,理解食物之源、感受自然可以恩馈,暂避城市喧嚣、回归田园静谧,让父母子女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还可以给孩子科普知识。张永利说道:“主打田园亲子牌,不仅能赚钱,还要打造成为植物园,为游客提供休闲的同时,寓教于乐。”

静谧的田园生活,舒适的旅游环境,处处充满欢声笑语的游客,美丽在这里定格。这不,摄影爱好者们也前来采风观景,用自己的镜头和独特的视角记录下生态园这最迷人的风景。

“难忘改革40年。难忘人民群众勇敢的奋争和担当,难忘基层生动的探索和创造,难忘改革燃烧的激情和精神。”改革再出发,关键还是人。新时代的改革行稳致远,需要像张永利一样一大批与时俱进的改革者。如今,张永利把手中的创业棒和改革精神交给儿子张亚游。“80后”张亚游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赶上了新时代,结合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几年,生态园会尝试一、二、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将种养殖、产品加工、乡村特色休闲旅游等项目拧成一股绳,打造桥头湾生态园集农家餐厅、儿童游乐、垂钓等项目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生态产业,深度推动和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闯出乡村振兴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