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依托交口“清凉资源” 做强做大“夏菇”产业

——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品加工岗位专家王贺祥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交口县介于北纬36°43'至37°12'和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属于中纬度地带,是香菇生产黄金纬度带,发展香菇生产,产量有保障。而且,交口县地处山地性高原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830—2054米之间。受纬度、地形和海拔高程影响,气候温凉,且昼夜温差大,境内多数区域昼夜温差达10度以上。这一独特的‘清凉资源’国内罕见,使得香菇生长营养积累充分,品质高、质量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反季节生产。”7月26日,受邀参加全国(山西·交口)食用菌产业技术与市场培训暨交口县夏季香菇品牌推介会的王贺祥教授告诉记者。

王贺祥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是国内著名的食用菌、微生物研究专家。此次受邀来交口参加活动,王贺祥教授和与会专家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对交口县发展食用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独特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共识。

交口地处吕梁林区,周边有关帝林区、太岳林区,年抚育面积30万亩,木材产量9万吨,可加工菌棒6000万棒。在可行运距范围内,还有运城苹果木,隰县梨木以及陕西汉中林区、安康林区的硬杂木。其中运城苹果木种植面积达328万亩。目前全县2500万棒香菇原料80%为运城苹果木,20%为陕西硬杂木。这为交口县规划“十三五”5000万棒种植规模提供了坚强的原料保障,也为交口县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香菇是低温、变温结实性真菌,温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最活跃因子。菌丝生长适宜温度10-29℃,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12-17℃。据交口县志记载,交口极端最高气温33℃,最热月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9℃,这种独特的‘清凉资源’正好可以使交口持续组织夏季香菇生产,填补全国夏季香菇市场空白。我建议,下一步交口县委、县政府在优种培选、技术创新、品牌创建、菌棒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制,努力促进交口夏菇持续健康发展,把独特的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助力交口县的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在盛赞交口独特的自然资源的同时,王贺祥从业内资深专家的角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