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退伍不褪色 脱贫勇担当

——记方山县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杨保平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皮肤黝黑,说话嗓门儿很大,办起事儿来风风火火。这是方山县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杨保平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一见面,杨保平就说:“干农村工作,一天到晚就是个忙,我是个粗人,太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了。”

话虽这么说,杨保平可是远近有名的能人书记。抓党建、搞脱贫、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样样工作他都是手到擒来。从一名军人,到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今,他凭借一个军人的坚毅和刚强服务村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书写着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从转业到创业,勇于担当,大胆实现人生理想

生于1978年的杨保平,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有过3年多的军旅生涯。1999年杨保平退伍后,自谋出路,在省城的包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偶然一次机会,他同当时马坊镇的副书记聊天:“这些年西沟连个村干部都配不齐,村务都在乡镇挂靠着,没有个像样的领头人,老百姓们致富难啊!”

回到西沟村,杨保平被家乡的贫穷触动:与自己离家前一样,乡亲们不说是吃糠咽菜,但一年到头也难见荤腥,全村吃水靠担,种地靠天。这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此刻杨保平最迫切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乡亲们做点实事。

当时,村里正处于无序状态,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当听说“见过大世面”的杨保平要回来了,乡亲们全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希望他带领大伙脱贫致富。2008年,在村委换届时,经过全体村民选举,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杨保平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让每家每户吃上自来水。杨保平凑足了13万元,打井、修水塔、铺管道、接水管,经过他和乡亲们的努力,西沟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

而此时的杨保平面临两难抉择:自己可以再去省城包工程挣大钱,从此就能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家乡贫穷的面貌亟待改善,乡亲们热切的目光充满渴盼。走,还是留?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杨保平作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10年6月,杨保平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从军人到能人,艰苦奋斗,尽心竭力服务村民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要改变西沟村涣散的精神面貌,把基层党支部建强。杨保平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把村党组织阵地建立起来。

如今的西沟村村委大院,一边是白墙青瓦的二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活动室、村民会议室、村级文化室、村级矛盾纠纷调解活动室一应俱全,另一边是红白理事厅外墙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八个鲜艳的大字令人肃然起敬。而十年前,这栋气派的二层村委大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院内一米多高的茅草丛生,几眼窑洞瓦破露天,门窗七零八落。

对于这一切,杨保平仍记忆犹新:“这儿原来是废弃的小学,我就是利用这五眼旧窑洞,自己垫了三万块钱把村委建起来的。”郡县治,天下安。党支部阵地建立起来了,村里的会议和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谋划今后西沟村的发展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杨保平的带领下,修筑硬化村级主干道1.5公里;硬化村巷道水泥路10条,新装太阳能路灯30盏。 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不能少。为了使全村的百姓活动有去处,杨保平为村里建造了8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配备体育器材一套。选派了农村宣传员,农闲时节为大家普及国家政策,组织文化活动。为了使村居环境更加整洁,对村主要道路、广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并由3名保洁员全天候保洁。

“支部书记不仅是职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想让百姓听你的,必须得在群众心里有威信。所以在处理事情上,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对于抓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杨保平有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倡导下,西沟村增强工作透明度,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消除了群众和村干部之间的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推进“三项制度”建设,狠抓“四个大提升”活动,结合本村实际,组织开展学习讨论,针对每位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村党支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自我剖析,自查整改,把学习、思想、行动统一在带领脱贫攻坚的政治目标上来,使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自身素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有了明显提高。在杨保平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一年比一年规范,党员队伍素质一年比一年提高。

从干部到公仆,不等不靠,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2015年精准脱贫开展以来,杨保平不等不靠,主动跑项目,争取扶贫资金,带领西沟的父老乡亲主动脱贫致富。

2016年,改造危房30套,免费为村民深松土地300多亩;2017年,投资10万元免费为贫困户发放马铃薯原种,每户可增收1500元;三年来,争取到省十三标段河道治理项目,新建河坝3000米,新增耕地面积200亩;争取财政项目资金32.8万元,修建便民桥两座,村内排水渠140余米;新修便民厕、文化墙等惠民工程……

“保平这后生真不赖,咱村的戏台、硬化路、红白理事厅……都是他这些年辛苦跑下来的项目,确实给我们办了不少实事好事。”提到支书杨保平,西沟村的百姓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杨保平深知,找准发展路子才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关键。他带领村干部,配合驻村扶贫工作队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殖业为主的脱贫致富路子。

西沟村作为一个传统农业种植村,多少年来,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季接一季地忙活,可钱袋子并没有鼓起来。而西沟村土层深厚、水利设施便利,无任何污染,非常适合设施农业蔬菜的生产。抓住这一优势,杨保平带领种植户外出考察,决定巧打蔬菜上市时间差,发展换季蔬菜西葫芦、甜玉米。为了给群众吃上“定心丸”,他联系到了太原的订货商,以每斤最高1元的价格,上门收购换季蔬菜,人均增收1千元。

西沟村气候凉爽,牧草资源丰富,发展养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杨保平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全村共有120户327口人,目前户均4-5头牛,仅这一项一人一年就可收入6000元左右。再加上种植换季蔬菜,人均收入可达7000—8000元。

在杨保平的带领下,西沟村在2017年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而目前西沟村的种养殖水平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养殖户收入并不高。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开阔村民的眼界,杨保平带领大家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有关专家多次到村里举办养殖培训班。

爱学习,敢于尝试新事物,是杨保平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杨保平思索:乡亲们种的玉米到冬天可以用来喂牛,养牛产生的肥料,又可以作为上好的有机肥料种植换季蔬菜,何不将这两大优势结合在一起发展循环式规模化种养殖。如今,在杨保平的多方筹措下,投资100余万元的金圣源种养殖合作社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虽然现在规模化种养殖还在起步阶段,但是我相信,今后,西沟村的特色种养殖一定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步步走来,过程虽然艰辛,但是每一步,杨保平都走得坚实有力。

在杨保平的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中,西沟村党支部在2012年—2016年连续5年被评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五个好”农村党支部。杨保平被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七一”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18年,光荣地当选为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

“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为乡亲们做事,我无怨无悔。” 简朴的话语,道出的是杨保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高尚情怀,道出了他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