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民生专刊

户口的变迁

□ 张向东

户口,承载着生老病死、上学就业、娶媳嫁女、分田建房、社保福利,可谓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

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此后几十年,有多少人为了“跳农门”“农转非”而孜孜以求,夜不能寐。

我有一个小梦想

“俺家是半边户、‘一头沉’,为了将孩子转成城镇户口,可以说苦苦追求了30多年。”近日,谈起自己家的户口,73岁的赵经纬老人感慨万千。

赵经纬退休前在市煤矿工作,属于城镇户口,而妻子是农业户口,这种家庭被人们称为“一头沉”。赵经纬有4个孩子,按当时的政策,孩子的户口只能随母亲,所以4个孩子都是农业户口。

“改革开放前,国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严加限制。两个‘严加限制’犹如两座山,阻断了多少家庭的‘农转非’之路。”赵经纬说,尽管如此,他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给孩子们弄个“农转非”。

为啥赵经纬们那么渴望城镇户口?“不当农民不知种地的苦!”赵经纬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播种、施肥、浇水,到灭虫、锄草、收获,基本全靠体力。不管烈日炎炎,不管刮风下雨,麦子熟了,得一镰一镰割;玉米熟了,得一个一个掰;棉花白了,得一朵一朵摘;红薯收获时,得一蹶头一蹶头刨。手上磨出茧子,身上晒脱一层皮都是常有的事。

改革开放前,按工分分口粮,经常吃不饱饭。农村不通水、不通电,生活诸多不方便。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电费、电话费、公共交通费比城里还贵,农民还要交各种税费。赵经纬工资拿30多块时,村民们都羡慕不已,说“够买半头猪了”。

“我当时有一个小梦想。”赵经纬说,“给儿子转成城镇户口,这样就可以端铁饭碗,吃商品粮,看病能报销,退休也能领工资。再给儿子找一个穿喇叭裤、高跟鞋、烫发头的漂亮城里媳妇,这样,孙子辈们就全是城镇户口了。”

千辛万苦“跳农门”

在当时条件下,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实现“农转非”梦想的途径只有一种:考大学。赵经纬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跳出农门”。

然而命运偏偏同他开了个玩笑。1985年的一天,他正在上班,小女儿哭着跑进教室说“我妈中毒了”。原来,孩子的母亲生性要强,不堪忍受大田里害虫肆虐,一大早背起打药桶就去打药,打着打着,便觉浑身无力,头昏脑涨。当时农村治虫用的都是剧毒药敌敌畏、3911等,而且没有防护措施,皮肤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孩子母亲送卫生院治好了,懂事的大儿子也辍学了,因为家里缺少壮劳力,他要帮妈妈干农活。“吃皇粮的儿子辍学了。”乡亲们的议论对赵经纬打击很大。

1988年,赵经纬的二儿子考上了河南的大学,毕业后留在郑州工作,户口也迁到了郑州。赵经纬却十分内疚,总觉得亏欠大儿子太多。听说花钱可以买“蓝印户口”,他咬咬牙,东拼西凑了两千块钱,托关系为大儿子买了个“蓝印户口”。这种户口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说是过几年就可以转为正式城镇户口,但没过几年,这种户口就取消了,赵经纬手里的“蓝印户口”成了一张废纸,赵经纬为大儿子办城镇户口的梦想再次破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儿子加入到了外出务工大军中。直到退休,赵经纬也没能把大儿子转成城镇户口。

新时代的新期待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同年,我省出台意见,正式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户口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过去苦苦追求的东西,现在唾手可得,却又不想要了。赵经纬七八年前返乡创办了个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收入越来越多,在城里买了房,开上了汽车,却不愿将户口迁到城里。儿子前年考上了大学,也不愿将户口迁到城市。“虽然纸上抹去了农业户口这个称谓,但农民自己清楚自己依然还是农民。户口放在农村,有宅基地,有责任田,有新农合,有种粮补贴,踏实!”赵经纬三儿子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人们做梦都想要城镇户口,现在农村户口成了香饽饽。“过去,买喜糖都得托关系;现在,买个西瓜都可以扫码支付。过去,一个月工资30多块,够买半头猪;现在,退休工资3000多,能买两头猪。”谈起改革开放40年给自己带来的切身变化,赵经纬获得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