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有个炒得沸沸扬扬的热点,河北一个十八岁寒门女孩王心仪今年以707分考入北大!她写的《感谢贫穷》一文看哭了不少人,但同时也看气愤了很多人。于是网上出来那么多的人,对小姑娘的一句“感谢贫穷”揪住不放,包括许多网络大V、公知也加入其中,对其口诛笔伐,有些批判文章甚至让人感到不寒而栗。虽然是在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但我们却分明感到一种刀光剑影,也感觉到网络上的这种赤裸裸的欺凌和讽刺。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本以为一张北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将搭载自己开始翱翔人生,殊不知纤绳才刚刚解开,船只就有搁浅的危险。
事件让小女孩突然间见识了一种比贫穷更能“感谢”的磨难,但也使她忽然间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这是怎么了,大家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她不就是仅以十八岁的认知,用稍显单纯幼稚的思维随便抒发了一下情感吗?我仿佛看到了小女孩一脸的无辜和惊诧。
我只想说,过了,确实过了,面对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确实有点残忍。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但也不能用这种网络暴力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群起而攻之。
说句实话,我也是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对网络上各种批判文章中有些观点也很认同,对有些人有些事也是感同身受,与他们一样,我也对贫穷有着深切的痛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站在不同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中,对贫穷的理解和认识确实不一样。尤其是领悟和思考的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情境之下回过头看自己所经历的贫穷,认知和理解力也不一样。
王心仪同学在文中有这么一段: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与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乎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看到这段话时,我非常感动。以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能从一种苦涩而痛苦的贫穷经历中咀嚼出如此精湛的人生感悟,我为之汗颜。可能“感谢贫穷”这句话从表达上有所欠妥,但王心仪的这番感悟真的对于同样处在贫穷和痛苦中的人是一种触动,是一种正能量的激发。大家一窝蜂地说痛恨贫穷,但在农村偏远的山区,贫穷依然是现实的存在,面对贫穷你真的很无力,你只能从一个正面积极心态上看待其、对待其,然后给自己注入一点一点乐观的心态,一点一点做出改变。这或许是无奈的选择,但却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你身处贫穷之中,每天不用一点乐观的心态充实自己,而是用一种充满仇恨和痛苦的心态裹满周身,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那你真的活得太凄惨了。
你可以感谢贫穷,你也可以不感谢贫穷。感谢贫穷是因为你从贫穷中汲取到别人汲取不到的能让自己彻悟某些道理的正能量,同时也能体验和感受从贫穷走向富裕之路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甚而比结果对某些人来说更为重要。你也可以不感谢贫穷,因为你所站的角度不同,你的认知和想象力是从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一个仅有十八岁的小姑娘,用近乎“油腻腻”的“中年理论”对其声讨,对其批判,而且是以一种好像“你才见过多大世面”的眼神和口吻以及不屑的态度,总感觉有点过了。至于吗?她才仅仅十八岁,她的认知才开始。即使她表达欠妥,难道你就那么着急把遮蔽在她眼前的那条丝巾硬生生地扯下来,让她看一看这个有点坚硬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