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黎明的河边

□ 吕继峰

文峪河从交城庞泉沟镇的大沙河发源出来,没走几里地便沿山谷拐了个大弯,庞泉沟村就在这河湾里。

早晨刚刚5点,河湾边已有人在忙碌。闫建国一大早就起来,急着去照料河边的那些“宝贝”:30多个大棚像兵营一般排列整齐,其中白色顶棚里种的是白木耳,黑色棚子里则栽植黑木耳。为了请来这黑白“二仙”,退伍军人出身的闫建国可没少费劲,他和县农委农艺师任建全几上东北尚志,又几下福建三明,考察白木耳种植技术和销售市场。“咱庞泉沟山绿水净,种出的木耳肯定错不了,咱也出上把力,给村里人脱贫寻个门道”。他的想法得到在庞泉沟扶贫包点的县委书记李建国的积极鼓励。交城县出台了扶持种植黑白木耳的扶贫优惠政策:建一个大棚县里扶贫资金补助2万元,每棚放1.2万个菌棒,以每棚吸收6个贫困人口就业计算,每人可收入1500元,另外,投资者每棚还有近万元的利润空间。

闫建国忙着打开棚帘换气通风,层层叠叠的白木耳如天降云朵,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建国,快看群里!张县长给咱找着销售门路了”。说话的是县委办公室干部、驻庞泉沟村第一书记郭伟。“建国你看,张潞萍县长给咱的白木耳起了好听的名字‘白玉木耳’,电商办把商标也注册了,包装也设计好了,马上就能上‘人说山西好风光’的‘遇见好风光’平台销售啦!”“过两天县里还要在咱村里搞白木耳采摘文化节,要搞一个月哩,咱的木耳可不愁卖了。”村支书霍拉明在边整理菌棒边呼应。“想不到咱村几个月就变化这么大!多亏了建国,他为了帮咱们种木耳,把北京的房子也抵押了。”贫困户任毛旦在和几个村民聊。“不怕,只要乡亲们都能脱贫,我没事。”闫建国憨笑着。

此刻,河面泛起一团团雾气,温存地向他们飘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