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如春风化雨,使工业、农业、国际、科技、教育等各条战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我家粮囤的变化就印证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深刻地体会到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还是生产队大集体。那时种田的科技水平不高,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都很低,农民生活很是艰苦,过着半年粮食半年菜的日子。
听父亲回忆,1978年前,那些年,我们村每亩地小麦产量也就是徘徊在300多斤,一年到头每人能分小麦50斤左右,大豆10多斤,玉米30多斤,谷子10~20斤。还有以红薯为主的秋粮,红薯因怕坏,就切成片,晒干,吃得时间长点。这些粮食是远远不够一年生活的。也只好根据时令寻些可食用的东西,如地里收不净的坏红薯、玉米上的“洋娃娃”、榆叶、槐花、野草和季节性的野菜。那时,由于打下的夏秋粮食作物少,也没有麦囤。家里盛放小麦的容器是用杨树条子编成一个不到一米高,直径50~60厘米、底小上口大的圆形筐子,用面糊糊后盛放分得的小麦。其他10斤、20斤的五谷杂粮是用布袋装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群众责任心强,干劲大、投工多、管理细、又舍得投入,粮食产量也随之提高了。小麦亩产由1978年前的300多斤翻了一番。分得的粮食多了,小条筐显然过时了。我家也和村里农户一样,改成用水泥掺石子做的大缸,每个缸可盛放七八百斤粮食。
1986年以后,我家人口增加,分得的土地也多了,承包了七八亩责任田。随着科技投入含量增加,小麦由原来的每亩七八百来斤,增加到千斤以上。打下的粮食除缴公粮外,水泥缸又显得小了,麦子容不下了,就又改成用铁皮加工制作成的圆形大麦囤。这样的麦囤,粗细不一,可以一节接一节地往高处囤。用铁皮麦囤既防鼠咬,又防潮。晒干的小麦用塑料袋装住密封严实,放在铁皮囤里一两年麦子不会坏。
2000年以后,农民注重实行科学种田,加大土地投入,夏粮以小麦为主,减少秋粮面积,小麦亩产量更高了,打下的粮食更多了,铁皮麦囤过时了。农户们又改成在一间房的一角,用砖垒起一个方形或长形的水泥池子,这样的水泥池子盛的粮食就更多了。
近几年来,高新科技运用于粮食生产,农民更加注重选用优质、高产、高效的优良品种,加上合理施肥,营养配方,适时浇丰产水,及时有效地防病治虫,夏粮亩产再度升高。人们都嫌盛放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容器小、麦囤小、盛放麻烦,就不愿再自存了。特别是男女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老人和儿童也食之有限,一年打的粮食5年也吃不完。就选择把打下的粮食,干脆直接卖给收购站了,人们吃面直接到超市或商店直接购买现成的成品就是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麦囤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但留给人们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