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我和图书馆的故事

□ 李小娥

在我的意识里,图书馆是一个汗牛充栋的地方。爱读书的人可以随意翻阅,徜徉在书海中,惬意享受书带来的快乐。

于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寻找图书馆或者书店去挑选一两本喜爱的书,置于枕边,轻轻打开书页,清丽典雅,字字生香,浓淡相宜,馨芳醇厚,直沁心脾,滋养我贫瘠的心灵。这样的坚持,让我的枕边书渐渐充盈起来,直到占了整个床的半边。读起来容易了很多,可是环境有些凌乱,观之不雅。索性,分门别类整理一番,这样,一个家庭小型图书馆便建成了,我给它取名为“博学苑”。爱书的朋友们,总喜欢到我的“博学苑”来挑挑拣拣,带走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时候我总会不好意思地提醒:“记得还书哦!”对于好书,我还是很在意的。尽管这样,“博学苑”里的书总是不能如数归还,心疼之余,又安慰自己:“总归是爱书之人借走了,料想不会‘亏待’它们!”

那年去深圳学习,有幸瞻仰了深圳图书馆的风采。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开馆的时间,偌大的一个书店里,人影绰绰,但并不嘈杂。爱书的人们,或站着,或斜倚着书架,或找个角落蹲着,更有甚者,干脆盘腿坐在地上,美美地享受着书带来的快乐。曾记得一本杂志中写到,中国的书店总是很冷清,而服装店、网吧等这些地方,却是热闹非凡。那时,总感叹爱书之人并不多,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喜欢着寥寥无几。看着眼前的情景,似乎这种说法和担心显得多余了,我不禁哑然失笑。其实,读书是一种引导,一种修行,一种时尚,一种人文环境的体现。临走,带上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留下的却是我的感慨与思考,我要怎么样才能把这种阅读的环境带给我的学生?

那年秋天,我又迎来了一群小弟子们,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想起著名教师韩兴娥老师的无人读书超市来。刚入小学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大量识字,尽早进入阅读阶段。于是乎,像韩老师学习,值拼音学完之际,在教室建了一个班级无人图书馆,让跑得快的孩子们早早地接触文字,既巩固拼音,又有助于识字,何乐而不为。书的来源可谓水到渠成,一部分是上一届的学生留下来的,一部分是家长们帮忙挑选捐赠的绘本,还有一些是我从家里拿来的。每一本书里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书名,捐赠者姓名,借阅时间,借阅人姓名。有小朋友借书,就要把卡片上的信息填好,然后放到借走的这本书的位置。刚开始,小不点们不习惯,总是把书馆翻得乱糟糟的,每天放学后,我都要重新整理一遍。整理书的时间是最快乐的时间,每每想到他们从孩提时代就能与书为友,我不禁心中窃喜,喜上眉梢。专家说,好习惯养成需要21天,我在前几个星期,不停地提醒孩子们:填好卡片、把书摆好、记得看完书归还……渐渐地,孩子们习惯养成了,无人图书馆真正名副其实了。

图书馆的成立不仅帮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还培养了不少的才子、才女呢。有一次,小贾同学下课跑到讲台上说:“李小娥老师,我要您帮我挑一本书。”话刚说完,班里的才子小崔应声而道:“称尊长,勿呼名。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那是不尊敬老师。”一句话说得我和小贾都愣住了,小贾反应快,马上跟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摸着她的头,想着两个孩子的对话,眼底不禁有些潮湿,建无人图书馆的本意是巩固识字,可是它给孩子们带来的似乎远远不止这些……

我想:图书馆是一个供人们阅读的场所,它不应该就是固定的,而应该创造出一种氛围来,让更多的人去享受阅读的快乐。现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与图书馆依然会有写不完的故事。书香浸润人生,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这应该是我的另一个奋斗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书香世界,让我们的校园里洋溢阵阵书香,让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