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骄阳似火,裴沟乡曹家峪村却是一片翠绿,山风拂过,沁人心脾。据悉,这是该村85户村民(其中67户贫困户)3年前发展的新产业,1033亩单季槐种植基地。
昔日荒山变“绿色银行”
“以前这里全是荒山,杂草丛生,如今变成了单季槐种植基地,俺们脱贫致富越来越有盼头啦!”在裴沟乡曹家峪村,村民李金林指着满山的米槐树对笔者说。
2016年,裴沟乡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多次到运城考察单季槐种植。通过走访考察,村民了解到单季槐对土壤要求不严,种植技术简单,成本低,且产量高、收益好,市场前景广,便对单季槐种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踊跃投资种植单季槐。
锄草、翻土、挖洞、栽苗、浇灌、管理……三年来,在裴沟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曹家峪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曹家峪85户村民用汗水和辛劳让昔日沉睡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七月槐米香 曹家峪85户村民采摘忙
又到槐米飘香季,又到槐米采摘期。7月27日,在曹家峪村单季槐种植基地里,85户村民有的忙着用剪刀剪树枝上的槐米,有的正将剪好的槐米枝装进袋子里,有的在查看槐米的成熟情况……一棵棵米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槐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贫困户张候儿的增收账单
贫困户张候儿是曹家峪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也就几千块钱。外出考察看到别人种单季槐都挣了钱,他也不甘落后,主动开垦荒地种单季槐。
张候儿一边采摘着沉甸甸的收获,一边和笔者聊着,种植单季槐只是第一年花的时间多,要浇灌、锄草、施肥(农家肥),一年过后,只要单季槐成活了,定期锄草就行,不影响干其它农活。
忙完手头工作后,张候儿给笔者算了算自己的增收账单,今年收入还真不少,7亩单季槐,一亩能产60—70斤( 两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可达100斤左右),按照当前售价4.5元一斤计算,仅槐米一项收入可达几千元,同时每年每亩地(共7亩)还可领到退耕还林补贴300元(共5年)。
把荒山变成药山,留住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现在曹家峪单季槐种植都是村民自发的、零散的、小规模的种植模式。村委干部刘勇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化种植,同时积极与中药材收购商联系,寻找更好销路。
近年来,曹家峪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以“产业富民”为导向,合理利用本村的荒山荒岭,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单季槐种植。不仅让村民得到实惠,而且拓宽了致富的新路子,将过去的荒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让荒地飘绿,让荒山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