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冯海砚) “改革春风满神州河山多娇,富民政策施春雨形势大好,寂寞嫦娥舒广袖喜看今朝,吴刚捧出桂花酒欢度盛世佳节!”“吉祥的灯光照耀着缤纷的舞台,盛大的场面荟萃着时代的英才,天上的明月当酒杯痛饮于怀, 新世纪的太阳摘下来是我的金牌!”每当华灯初下,市区的广场上、公园游园处,三五成群、几十人结伴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虎撑一甩,唢呐一起,一排排手举伞头的秧歌爱好者们扭得更加带劲。
临县招贤镇的温军明南在市区做五金生意,闲下来的时候会独自对着手机投入地唱着临县秧歌。由于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唱秧歌,他在去年春节前加入了一个唱秧歌的微信群,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对唱几句。在温军明的带动下,身边不少喜欢唱秧歌的朋友也加入了临县秧歌群。还有一些秧歌爱好者利用快手、抖音等唱响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临县秧歌。
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传统民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般在婚丧嫁娶、乡村集会以及一些重要节庆活动时才有,村头街口已难见以往秧歌对歌的情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渗透至每一位群众,近年来,微信、QQ等社交工具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新宠”,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逐渐形成了一股民歌新唱潮流,抖音、快手上唱个遍,再通过微信群随时随地转发。无论是在外打工的朋友,还是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空闲时掏出手机就立即可以与从未谋面的人对唱几段现学现编的秧歌。“新加入的歌友越来越多,微信秧歌群也日益壮大。”温军明指着自己又新建的临县秧歌微信群介绍说,“这些群里还有天南海北的喜欢临县秧歌的歌友们。”
微信秧歌群改变了千百年来面对面地唱秧歌的对唱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阻隔,将原先的村口、舞台、剧院的“线下”对歌搬到了“线上”,天涯海角的陌生人成了知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开创了互联网传承民族文化的新模式。据了解,在我市,不仅仅是临县秧歌,还有离石弹唱、石楼道情、山西梆子等都走上了“线上”,被许多歌友传唱着。许多歌友为了满足对歌需求,手机里往往有好几个微信群。每个微信群也有不同的“群规”,例如要求新人入群必须唱一首自己拿手的曲子才可通关。无论是秧歌、还是弹唱、道情、晋剧,这些微信群的主要宗旨是交流传统民歌、宣传传统文化、传播本地风土人情。因此,一些微信群之间还会不定期举办实地对歌大会或比赛,微信群又将对歌从“线上”转为传统的“线下”模式,使得这些传统民歌从微信里的“千里传音”走向了实实在在的舞台。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吸引了更多的传统民族文化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本土民歌爱好者,从而为传承本土民歌文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