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出村庄,一路颠簸路泥泞。今天宽阔的柏油路,条条通向河东村。昔日去乡村,坑坑洼洼路不平,今日回乡村,风雨无阻路畅通。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40年短而短之,可是这40年使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后,我的家乡更是旧貌换新颜。忆往昔,看今朝,心中感慨多多。
我的家乡在孝义文峪河东,我爱她,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然而,曾经流传一段顺口溜 “南船头、李家庄,不编苇席受公式惶”。过去,这里由于地下水位低,不少土地都是盐碱地。为此也流传一段顺口溜“冬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有地不打粮”。地质不好,天旱种不上,雨涝收不回,多年农业欠收。水质不好,吃水困难。学校危房,时开时停。道路泥泞,村民难行。每当夏季发大水,溪水围村,庄稼被淹,大人小孩常常是挽起裤腿,两手提着鞋子踩水进出村庄,是孝义有名的贫困落后村。
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260余户人家,在外当干部和吃国家粮的人很少,几乎都以种田为生,收入微薄,多数人家过着:“粮食不够瓜菜凑”的苦日子。住的是土墙瓦房,点的是煤油灯,睡的是土炕,铺的是苇席。由于经济困难,村里的小孩读书多数只读到小学三、四年级就辍学了。那时没有彩色电视机,没有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
改革开放后,“大包干”集中释放了河东人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他们靠自己种植的粮食不但自给自余,还将剩余部分卖给国家,增加了收入。有的人办起了养殖场、加工厂;有的开办了商店门市;还有的青年瓦工、焊工,借着孝义建筑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走出家门,外出到孝义、太原、青岛等地搞建筑,走上了富裕路。
进入新世纪,河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年一个样。如今走进南船头村,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土墙瓦房,多数人家住上了楼板房,有的人还在孝义城等地购买了楼房,并让小孩在城里读书。当年的人行泥土路也被纵横相连的柏油路所取代。现在村里新建了校舍、村民休闲健身活动娱乐场所;新打机井一眼,铺设了暗管道,安上自来水;硬化了全村三条街八条路,并在三条正街两旁栽植了国槐,安上路灯,还新建了三座古牌楼,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高兴地说:“如今硬化路面平展展,林荫大道好乘凉,夜间行走有灯光,大街小巷都相连”。2014年底,又修建了一处占地155亩的金世嘉庄园,现已成为我市唯一的集农业采摘,垂钓娱乐,观光度假,餐饮休闲,农事体验,社会实践,文化传承为一体的观光景区。每当夏季庄稼茁壮成长,油菜花一片金黄,各种果蔬地绿茵茵涌动,不同绿色的庄稼错综相交,简直是一幅神奇无比的山水田园图,吸引了无数游人来观赏。现在不必说那庄稼人家中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也不必说那迅猛发展的通信网络,电话、手机和网络已悄然进入农家,各种信息咨询的传递方便快捷,好像世界也显得小多了。村民们激动地说:“雨天不再裤脚湿,晴天干净且整洁。种地不交粮,上学不要钱,看病有医保,老人有补贴,作为农民能享受各种优惠几十种,我们真的是赶上了党和国家的惠民好政策”。的确,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从温饱迈向了小康。